告别“演技靠吼、全凭瞪眼”,好演员的春天,正在到来
2022-12-05 08:04:03来源:腾讯网
中国演员到底是流量为先,还是演技为先?
在最近的乌镇戏剧节上,一众中国的一线影星,几乎身体力行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资料图)
别看只是一个戏剧节,但它对中国演员的艺术追求和演技磨练,影响深远。
乌镇戏剧节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参加乌镇戏剧节的,不乏国内一线明星和演员。
黄磊,黄渤,陈数,谢娜,张杰,童瑶,金晨,梅婷,宋轶,彭昱畅……
他们不仅参与进这场戏剧节中,还表达了自己对戏剧,对表演和演员的看法。
黄磊从戏剧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经验:“戏剧可以改变的不只是你看到的,还有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
谢娜则对喜剧表演直言不讳:“为了让大家开心,如果顾及形象,我就不是谢娜了”。
导演孟京辉则谈到了戏剧的美学问题:“戏剧就跟踢足球一样,大家得普及美学。”
其实概括起来,他们所说的,恰恰是关于乌镇戏剧节的真正精神。
模糊生活和表演,提高创新能力,用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造一个只关于表演的梦想。
乌镇戏剧节,是发现好演员的地方,是锻造好演技的地方。
对演艺从业者来说,去逛一次乌镇戏剧节,看完梅婷的《第七天》,看完黄渤的《第N次冲突》,看完谢娜的《十三角关系》……
在即将告别的2022年,你就能感受到——好演员的春天,正在到来。
01、
中国观众对“演员”两个字普遍的概念,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
1976年,一部《南海风云》,将当时青岛话剧团的唐国强推到台前,电影中的唐国强浓眉大眼,气质刚正不阿,他的于化龙被无数观众喜爱。
那时候,朴实的演员影响着朴实的观众。
虽然片酬不高,但演员作为一份职业,所有人几乎都在尽心竭力地演出。
或许我们没听过,但洪学敏、李铁军、李秀明、吴海燕、张力维等一众70、80年代的电影明星,正式开启了中国人对电影,对明星,对演技的认知。
改变发生在1987年,那时候电视机开始慢慢普及,中国影视行业也蠢蠢欲动,开始敲击世界的大门,与国际接轨。
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红高粱》,将彼时只有22岁的巩俐推到台前。
那个浑身山下穿着大红色的女孩九儿,是无数人对“电影明星”的第一印象。
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她能演得这么好,因为看电影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九儿就是巩俐本人。
因为一部电影,巩俐也成为了第一代谋女郎,开始了和张艺谋长达15年的合作。
斩获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同时,中国电影和电视,开始迎来全面商业化的时代。
随后的《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一部比一部火,以巩俐为首的中国大陆演员,开始如潮水般涌入观众视线。
蒋勤勤,龚雪,李玲玉,刘晓庆,潘虹,杨钰莹等女星开始走进观众视野,陈道明,陈宝国,徐少华,黄海冰这些男星也借着影视剧开始占据大家的视线。
然而,上一辈人们在欣赏影视剧的时候,很少有“演技”的概念。
一方面,当时的演员专业水准都很高,表演几乎无刺可挑。
另一方面,由于影视剧的创作和欣赏能力,观众们在欣赏时候,对“像与不像”的评价,多于更为抽象的“演技”。
到了90年代,港片的涌入,让人们的欣赏多元了起来,“四大天王”一时间成为宠儿,成龙、周星驰、何家劲、林志颖等港台明星开始攻城略地。
香港影视业的繁荣带动着内地,外有各种港台喜剧动作电影,内有“四大名著”剧集打底,那时候可欣赏的影视剧不多,但中国演员的演技和专业水准,却是真正的“出道即巅峰”。
02、
改变发生在2002年,20年前,一部名叫《英雄》的电影横空出世。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大片”时代,热钱纷纷开始涌入电影电视剧行业,人人都想靠着所谓的商业大片,来分一杯羹。
资本的涌入,促进了中国影视业的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不少问题。
资本本质是逐利的,所谓“商业大片”,除了其电影属性之外,本质上也仅仅是产品而已。
电影的艺术性开始渐渐削弱,银幕产品属性越来越强,为了所谓的“票房号召力”,一些大尺度的行为,一些演技一般的演员,一些本不是演员的从业者,开始渐渐抛头露面,被推到台前。
2005年的《无极》,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启了中国的“烂片”时代。
不明所以的故事,故弄玄虚的台词,大尺度的镜头以及离谱的三角恋,随后都成为国产大片的标配。
《无极》之后,中国电影开始渐渐走向两极分化,“演员”也从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变成了人人都可参与的“万金油”行业。
无论是歌手还是作家,无论是主持人还是模特,无论是名人之后还是普通素人,只要有人关注你,你就可以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来。
当然,这里面偶有好片,可更多,都是打着名气恰饭的烂片。
也就是从“国产烂片”开始,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演员准入门槛的降低,也随着电影院的普及,“演技”这个词,渐渐开始被大家广泛讨论。
搞笑的事,当大家真正开始注意到“演技”的时候,有些演员的演技,也开始变得让人无法恭维。
2009年,一部《三枪拍案惊奇》,几乎刷新了国产电影的下限,组团搞笑的小品演员几乎颠覆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与其说这是电影,不如说是小品的“电影版”。
而那些从来没有大银幕表演经验的小品演员,也为我们眼里奇差无比的演技打了个样。
自《三枪》开始,国产电影的底线开始被无限刷新。
然而这并不是最糟糕的,因为最糟的,才刚刚开始。
03、
面对电影市场的百花齐放以及票房的节节升高,“演而优则导”这个并没有多少成功经验的所谓“法则”,开始被无限拓展。
无论你是演员还是作家,只要你有足够的费用,能凑齐一个草台班子,找来几个明星,就可以涉足电影行业,拍出所谓的“作品”。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中日韩流行文化的交融,让“饭圈文化”开始在国内兴盛,“流量明星”这个词应用而生。
一方面是完全不懂电影的导演,一方面是没有任何表演水平,只会瞪眼耍酷歇斯底里的演员。
两方一拍即合,中国流量明星霸占大小荧幕的时代,就这样开启了。
用“流量”拍电影赚钱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一个对作品和剧本毫不关心的投资人,一个对电影艺术一知半解的跨界导演,一个毫无表演资历、经验、水平的所谓“演员”,攒个团队,就能开整。
于是,中国电影开始了“烂”的百花齐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从写书到做导演的郭敬明。
从2013年到2015年仅仅3年不到的时间里,郭敬明导演非常高产,接连拍出了四部《小时代》。
它们每一部都有相似的故事,每一部都有相同的镜头语言,当然,每一部也都有尴尬到让人抠脚的演技。
自《小时代》始,“演技”彻底变成一个贬义词。
只要能挤出两滴眼泪,只要能大吼大叫,只要能板着脸装酷耍帅,甚至你可以不用说台词,都能做一个演员,而且是赚钱很多的那种。
演员的门槛一降再降,演技的底线一拉再拉,可就是这样的电影,还赚得盆满钵满。
看着四部《小时代》狂揽超过15亿票房,其他资本蠢蠢欲动,一部分投入到了电影里,无数演技尴尬的烂片被流水线一般制作出来。
有明星开会,狂打擦边的《富春山居图》;
有刷新审美的《爵迹》;
有找了20多位明星,只为狠捧一个人的《封神》,
有连国际影星的演技都拉低的《长城》……
这些电影,无一不烂,大部分演员的演技,基本都不在线。
可即便如此,它们依旧该赚钱赚钱,该大卖大卖。
而这股风潮,也从电影界感染到了电视剧圈。
有的剧,可以肆意抠图,连绿幕都懒得做;
一种新的演技派别——“瞪眼式演技”也被流量明星们开发出来。
当你不知道一种感情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表达的时候,瞪眼就完了。
如果瞪眼不行,那就在瞪眼的基础上,再加两滴眼药水。
如果瞪眼也不行,怎么办?
大吼大叫是一定可以解决任何情感爆发的问题的。
除了表演拉胯,有些流量明星们也没有一个演员最基本的台词功底。
他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名词,叫“数字先生(小姐)”,演戏的时候不说台词,说123456就好,台词全靠后期配音。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收入多少?以某塌房的流量明星为例,日入208万。
这还不是流量明星中赚钱最多的,能赚这么多钱,他们自然就没有时间去锻炼演技了。
因为那些练演技的时间,都是钱啊!
而对导演和资方来说,流量为先,有流量就有钱赚,有钱赚就是目的,为什么还要磨质量练演技呢?
04、
转折点,是从2021年开始的。
一件事,成了压垮流量明星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让“流量明星”这四个字成了过街老鼠。
一位流量女星的塌房和她的工资,被公之于众,论“亿”计的工资,甚至让计算钱的时候,多了一种额外的量词:爽。
一石激起千层浪,早就受够流量明星演技的观众们,开始抵制那些有流量参演的电视剧,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唯流量”论的现象。
另一方面,这两年,优秀的国剧涌现,几乎所有的观众,对高质量电视剧的痴迷,对好演技演员的夸赞,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我不是药神》和《流浪地球》这种高质量电影的大卖,本身就反映着国产片在艺术和工业上的“两开花”。
而在剔除了流量烂剧的糟粕后,真正属于好演员的时代,可能正在到来。
《觉醒年代》《功勋》《山海情》《大江大河》此类优质国剧的涌现,让好演员集体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人世间》《大山的女儿》《隐秘的角落》此类创新大剧如雨后春笋般与观众见面,在收获巨量话题度和热度的同时,“演技”终于回归正轨,成了观众们乐于谈论的话题。
随着大家对演技欣赏水准的提高,一大批凭借演员凭借演技,代替了流量明星的地位,开始不断活跃在银幕上。
以雷佳音、秦昊、郭京飞、殷桃、张译等为代表的中生代演员,以唐国强、王劲松、尤勇智、张嘉益、闫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演员,以及以赵今麦,张子枫,刘昊然,易烊千玺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都渐渐成了“演技”的代名词。
随着大家观剧时对演技的强调,那些没有演技的流量们,一下子就没落了。
相反的是,以前一大批在电视剧中表现很好的演员,再一次被重提,被重视,职业生涯也重新进入第二春甚至第三春。
比如:2001年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有过优秀表演的梅婷,是不少观众的童年女神。
在这次的乌镇戏剧节上,她和陈明昊主演了由孟京辉导演,改编自作家余华作品的舞台剧《第七天》。
舞台上的梅婷,一袭红裙,优雅十足,惊艳全场。
这样的梅婷,你根本看不出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而高超的演技水准博得现场阵阵掌声,也看得出她的专业能力依旧在线。
而在乌镇戏剧节22部特邀剧目,18部青年竞演,10场朗读会中,关于演员演技的提升和展现还有很多。
戏剧着重现场发挥,对演技有更高的要求,而在这样的戏剧节里,才是对演技的真正考验,也是观众们对演技的另一种欣赏。
至此,番茄君也终于明白了,在这个节骨眼上,黄磊和孟京辉对乌镇戏剧节,甚至对中国演员演技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方面,戏剧本身,是演技的延伸,就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去造梦。
戏剧本质上与电影和电视剧相同,但因为即时出演,戏剧从来没有“流量属性”,也就是说,能演好戏剧的演员,都有过硬的台词功底和演技能力。
戏剧,是锻造演员的熔炉。
另一方面,孟京辉说戏剧要普及美学。
美学本就是戏剧、影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观众们开始关注演技,说明大家对美学本身的审美,也在稳步提升。
好的观众催生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又反哺好的观众,这不论对中国戏剧还是中国影视来说,都是一个良性循环。
可以肯定的是,流量明星的时代已经过去,烂片泛滥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娱乐圈的天渐渐晴朗,演技渐渐成为硬通货,好演员的春天,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为影视从业者,番茄君乐于见证这样的时代。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番茄君期盼这样的现象,能永久延续下去。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一一)
标签: 国产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