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20年过去了,它仍然是最佳港片

2023-01-02 08:18:24来源:腾讯网

在千禧年(2000)的节点,香港电影正在走向余晖的十字路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座饱经沧桑又乐观奋勇的城市,曾以香港电影的金字招牌,闪耀在亚洲乃至全世界,也启蒙了一代内地影迷。

深植于城市秩序背景下的警匪片,历来是香港电影人的拿手类型。

在当年“港片衰败”的大背景下,2002年12月12日,《无间道》横空出世,它的故事、制作、演员等等方面都充满港式趣味,又展现出新颖精致的水准。

20年过去了,香港电影仍在北上融合与本土化之间犹疑,而无论在制作水准上,抑或辐射影响力上,《无间道》系列都是最佳港片。

《无间道》拍了三部,制作和上映都很紧凑。主创麦兆辉和庄文强,原本并未筹划三部的篇幅,但两部续作仍然保持了极高的水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首部《无间道》成功的人物群像,给续作奠定了可扩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盛时余晖之下,台前幕后的精英创作者,加上第三部的内地演员,都发挥出和谐的共创能力。

《无间道》系列的篇幅很长,人物也多,但它的内核却很简洁。在主题上,麦兆辉和庄文强以“无间地狱”为题,也即佛家所言的八大地狱之一,也是最残忍惨烈的一个。影片中无论是警方或黑帮,其间人物都在互害的轮回里煎熬,这个充满宿命论的母题,让整个系列有一种史诗感。

在故事上,主创却不故作玄虚,拿出港产警匪类型的悬疑编织能力,始终围绕在“找卧底”上,串起珠玉般丰满的人物,保持住了极高的娱乐性——时至今日,我们以娱乐性要求去看,它仍然显得精彩纷呈。

在第一部里,麦兆辉和庄文强使用了港片常用的梗,即是“卧底”。梁朝伟扮演的陈永仁,原本是警校优秀学员,但被安排为黑帮卧底角色;而刘德华扮演的刘建明,则是黑帮安排到警方的卧底。

卧底是这个系列的核心身份,双雄的设置拓展了电影的丰富性。当然了,这其实都是香港电影一以贯之的故事制作法。你能从其中,找到《边缘人》(1981年,章国明作品)、《龙虎风云》(1987年,林岭东作品)、《喋血双雄》(1989年,吴宇森作品)的影子。

香港电影的黑帮故事,核心是“盗亦有道”,与武侠的“以武犯禁”同出一源。简单说,就是以“侠”的朴素正义,去赋予人物合理性,例如《英雄本色》中的Mark和宋子豪,其身份都是伪钞集团的犯罪分子,但他们又注重情义,有武侠式的朴素正义。

这种亦正亦邪的身份冲突,放置在城市法治背景下,“卧底”就成为了天然的剧本主角。《无间道》中的陈永仁与刘建明,他们的警匪立场之分,让他们成为斗争的死敌;与此同时,他们的卧底身份,又让两人具有精神上的共鸣。

影片中很直观的一场戏,在《被遗忘的时光》的深沉吟唱中,陈永仁与刘建明一起躺着欣赏。镜头给到的角度,不是面对面的敌对,而是并排的平等。他们共享了“卧底”的复杂身份,也都在无间地狱里轮回,这都是香港类型片滋养下的产物。

相较之下,在黑帮卧底的陈永仁,天然有强烈的内在冲突。这是简朴的善恶认知,我们很自然地认为,“好人”应该有更高的行事约束,当他需要扮演一个“坏人”,并且“三年又三年”,其内心的痛苦纠结就更甚。

值得一提的是,《无间道》是以陈永仁的死亡、刘建明的脱身为结局。这是颇有挑战性的做法,因为“坏人得胜”。这当然是主创为了更大冲击力的拍法,而其解释也隐藏在片名中。所谓“寿长乃无间地狱之大劫”,大意是陈永仁殉职,算是一种终止宿命的解脱,而刘建明的脱身,则意味着继续在无间地狱里煎熬。

相较于首部的简洁,《无间道2》作为前传,则展示出更大的创作野心。在第二部中,开篇即是黄志诚的大段独白,他的行为动力来源,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究其本源,是正义初衷之下的无奈,这里隐隐点出因果,但未涉及轮回。

吴镇宇扮演的黑帮反派倪永孝,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正是他的存在,才解释了黄志诚、韩琛、陈永仁、刘建明等主要人物命运走向。

麦兆辉和庄文强主要参考《教父》,将倪永孝的性格拍得丰满多面。倪永孝是“盗亦有道”式人物的新做法,一方面他爱护家人,有仇必报,这些都似教父的影子;另一方面,他也行事狠辣,爆炸袭警,暗杀几位大佬,用家人威胁韩琛等等,手段残忍。

吴镇宇以一种平静温和的方式去表演,总是压低声调,摆出凡事商量的态度。即便是残酷的凶杀,也会提及其父名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题眼似的对白,算是道尽《无间道》系列的轮回根源,不管正反两派,每个人都是种下了因,收获了果。

你很难以两极脸谱的方式,给《无间道》系列里的角色定义,他们是多面的。不管是善意或恶意,人物都有不得已的本因,在互害残杀的故事里,似乎每个人都有苦衷。所谓有生皆苦的命运史诗,就建立在这份“不得已”之上。

我不算欣赏《无间道2》“补全人物历史”的做法,就好像是填空题似的,并不符合复杂多意、留有空间的宿命感。但公平地说,《无间道2》保持了极高的创作水准,吴镇宇更是贡献了从影以来的最佳演出之一。

《无间道3:终极无间》故事起点,承接自第一部,单纯以时间线来看,算是给一切收尾的故事。在陈永仁殉职之后,警方内部仍有黑帮卧底,为了自保,刘建明在无间中挣扎,重新开始了“找卧底”的游戏。

区别于第一部的先给答案,第三部中观众的视角被困在刘建明身上,是片面的、虚幻的、不真实的。刘建明逐渐在好人与坏人的身份里迷失,在长期高压下的精神分裂,让他代入了陈永仁的身份。前作中反复铺陈,现实中的“警匪”身份,因为“卧底”的经历,终于以刘建明“我找自己”的分裂方式展示出来。

说穿了,陈永仁与刘建明在卧底身份上,就像是一体两面。区别在于,陈永仁从未怀疑自己的身份,他的自白是“我是警察”。正因此,陈永仁不会在黑道生涯里沉沦,这也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另一面,活下来的刘建明,在身份上却从来不是确定的。相较于“我是警察”的磊落,他只能呢喃似的争取:“我想做个好人。”

“是”是肯定的,“想”则是虚幻的。在失去明确的敌人之后,刘建明迷失在正邪的身份里。“我想做个好人”,也沦为无力的幻想,因为命定的“坏人”身份,需要他去补漏洞百出的破锅,最终无法分辨出,那个被自己抓住的卧底,恰恰就是自己。

在这部终结篇中,加入了杨锦荣(黎明扮演)、沈澄(陈道明扮演)两个新人物。他们作为疑似卧底的幌子,核心作用是混淆观众的判断,在最终的闪回里,才交待与陈永仁的合作关系。

作为被杀死的“好人”,陈永仁的坚持,反复得到补偿。我们能列出大量的片段,黄志诚对他的保护,倪永孝死前帮他遮掩,医生李心儿对他的情愫,杨锦荣和沈澄给出的吾道不孤……

这些善意的后续,是对“修桥补路”者的回馈,在这个命定式的故事里,超脱出轮回的,其实是朴实无华的善恶观。相较之下,作为一体两面的另一面,刘建明的悲剧结局,则是对“杀人放火”者的报复,它可能会来得晚一些,但终究会来。

第三部打乱了时间线,以闪回编织因果、制作悬疑的方法,对观众并不算友好。但我很欣赏主创的做法,事实上,直到第三部的终极篇章里,主创才开始掀开底牌,刘建明的精神分裂仅是表象,其内里是在警匪较力的无间轮回里,根本没有出路。

“寿长乃是大劫”,这个母题最终以非常戏剧化的方式终结了。

在20年后的今天,谈论《无间道》系列的票房、奖项等等,都显得不那么紧要。这部香港电影的集大成之作,本身也有宿命般的身份,就好像是为香港电影做一个总结,点下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句号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的终点,但不是一个篇章,一部作品的。事实上,那些香港电影的因子,时至今日仍在获得新生。

回看《无间道》系列的意义,倒不是悲伤的怀旧,揭开无间故事的宿命轮回,你也会发现一种隐秘的温暖——你看,不论是正反人物,他们如何不得已为之,我们记得更多的是,他们的丰富和坚持。

在一切幻象故事之下,是很朴实的武侠式的乐观。就好像《无间道》中,陈永仁的回眸微笑,挥手“再见警察”,也好像在《无间道3:终极无间》的最后一幕,当刘建明与陈永仁偶然相遇,他说:“我想试下。”

而这份乐观,是在20年后的今天,回看《无间道》的最大所得。

半辈子

标签: 香港电影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