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焦点消息!港台娱乐圈,你们到底在高贵什么?

2023-02-12 06:58:53来源:腾讯网

文|令狐伯光

《流浪地球2》在香港上映后的成绩却一般般,上映首日票房只有44.6万港币,上映3天累计票房是110万港币。排在首位的是黄子华主演的本土电影《毒舌大状》,上映22天累计票房8700港币,正在向9000万迈进。

第二的是台湾电影《想见你》单日票房96.7万港币,上映3天260万港币。第三位的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4K修复版重映版,单日46.4万港币,三天累计107万港币。


【资料图】

《流浪地球2》为何还输给重映的《泰坦尼克号》?主要原因就是排片太少,第一二名不提了,连《泰坦尼克号》重映排片63场,《流浪地球2》首日只有86场,愿意上映的电影院只有39家。

这部片子明明刘德华是绝对主演,结果宣传上故意把刘德华名字隐去了,连香港网友自己吐槽:凭借刘德华在香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明显是不想让《流浪地球2》在香港有好票房。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爆出一些香港电影人对于这部电影态度的消息,我认为几个业内人士评价代表不了普通观众。加上最近互联网爆出的那件事,我们都知道原因是现实更深层次的东西,文化只是其中一个表现。

这结合春节档以《流浪地球2》为代表的内地影视剧爆发,结果内地作品在港台市场却遇冷;港台影视剧衰落明显,国内网友却仍然强烈追捧港台影视剧和明星。两岸三地观众这个不同的态度是真的值得玩味。

这几年华语影视流行文化产业。为何明明已经衰落得不行,内地观众为何还在一味捧港台娱乐圈,港台娱乐圈到底又在高贵什么?

港台为何拍不出《流浪地球2》?我们看香港电影就知道了

第一个大问题:《流浪地球2》过后,内地代表的华语影视工业超越韩国成为亚洲第一,只有好莱坞可以比肩。

香港电影产业模式根基就是邵氏时奠定的,到8090年代巅峰时期因为市场繁荣复杂些好了一些,但本质上并没有变化。这个本质就是半手工作坊,半工业化模式。

这个模式出来的香港电影人,除了结合社会环境大家公认的“格局”问题。你看香港导演古天乐拍的《明日战记》就是披着科幻皮的警匪动作片,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港台导演在影视工业层面一直是半手工和半工业化上面做道场。

这几年,香港合拍的警匪大片都是在过去模式+新时代电脑特效技术的进步。它和《流浪地球2》郭帆搭建整个中国影视工业产业链并不一样。

香港本土市场是不足以支撑香港电影升级换代的,内地市场明显可以。内地市场也不是没有给过他们机会,从2000年后的古装大片到2010年后的古装魔幻大片,再到这些年香港警匪大片。

这么给大家说吧,春节档里的《无名》是博纳的,导演程耳却是内地导演。但公司曾经整了个“中国胜利三部曲”,另外两部是《长津湖》《中国医生》。这当中除了《长津湖》两岸三地导演合作的。

《中国医生》是内地题材+内地投资+内地市场+内地演员+香港导演班底的模式。

其它作品《中国机长》《攀登者》《烈火英雄》等都是这个模式,这些片子是不是在影视工业上面也没有追求,随随便便拍成工业流水线电影赚钱。我一直坚持认为,国产主旋律电影口碑变差就有这个模式的功劳。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行动系列》的林超贤,《智取威虎山》的徐克等少数派。

内地导演拍摄主旋律就是《战狼》系列的吴京,《狙击手》《悬崖之上》的张艺谋,以及《万里归途》饶晓志。当然也有拼盘电影像《我和我的系列》《金刚川》等等,这里还没有算上不是主旋律的《流浪地球》系列。

其实主要看的是数量比例和对于影视产业的影响。影视工业也就徐克和林超贤能够比较一下,但和郭帆团队代表的内地新势力真的被比下去了(《流浪地球》系列,《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都是郭帆团队参与做的)。

文化内容方面这都20多年了,香港导演北上内地市场融入的就徐克、林超贤和被打击出走的陈可辛。他的徒弟曾国祥,尔冬升等等都一般。他们对于内地社会环境不愿意去了解,对于内地文化精神没有兴趣。

以前给资源、给平台、给明星啥都给了,结果就像港台演员一样北上几十年了,结果普通话的台词都说不好,有人还抱怨不给资源呢。

这几年,内地青年团队为何能拍出题材、工业和文化审美全面突破的《长安十二时辰》《流浪地球》系列。我一直坚持认为这点不止港台文化创作者,包括内地老牌文化创作者都是上面说的两个问题。

比如古装剧《显微镜下的大明》正在播出,它对于中国明朝剧的美术服化道、历史文化细节,以及中国明朝官场和市民社会又做了个相当细致的考据还原,这明显是源自《长安十二时辰》过后的变化。

这还能延伸到之前国产古装剧的‘以倭代华’,磨皮抠图,五毛特效和粗制滥造,请问这个风潮又是谁带起来的呢?

《流浪地球2》香港遇冷?这几部香港大片,内地也卖不动了

第二个大问题:2023年春节档过后,内地代表新时代华语文化意识在全面崛起,这个距离超越日韩成为亚洲第一,与西方竞争为时不远。

刘慈欣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绝对是超越了前人的。 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而硬科幻、大科幻的基础就是大工业。我们的工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需要有相应的文艺作品去表现出来。

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迅速崛起,所以才会有考据还原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古装剧崛起,你从这个思路去分析,《去有风的地方》是高度城市城化后的新时代的田园风,《狂飙》是对于上个时代内地社会变化的一个展现,又包括文艺剧《平原上的摩西》。

现在香港影视剧气质和意识其实更接近欧美,以前真不一样,毕竟能拍出《霍元甲》和写出《万里长城永不倒》,现在的作品不太符合内地主流观众的审美。同样,香港人也不太爱看内地电影,内地电影气质和意识形态也不太符合他们的审美。

港台电影说到底是中国电影的一部分,但是呢,港台电影人非要偏执的保存自己的所谓特性,其结果特性没保住,市场又丢了,还走向另一个方向。虽然话不好听,说白了就是他们的心态把自己玩死了。

随着经济发展,内地资金实力雄厚,地域广阔,题材选择面大,最主要是市场容纳的下这么多的电影人,发展就快。而且不同地域的导演风格就会有明显的不同风格互相影响,港台就那么大的地方,咋弄也跳不出固有的圈子和模式。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小,没落是正常现象。

不过,内地可以没有香港市场,不用迁就香港人的审美,但香港不能没有内地市场,没有内地市场无法获得大投资,所以除了自己最有把握的港味警匪动作片能拿出手,其他类型电影根本毫无优势。

现在即使自己有优势的片种也只是十多亿的票房,其他类型片想获得大投资更加不可能,票房潜力越没优势人才越凋零,人才越凋零越没人敢投资,没人敢投资人才更凋零,即使培养出人才。

内地的发展空间只会把你培养出来的人才吸走,形成恶性循环!本质来说,香港电影的没落的本质可以说是被内地电影同化,香港电影市场体量太少,同时电影味道也不适应内地人审美是致命原因。

港娱有什么可高贵的?但国内网友的态度,早该转变了

《流浪地球2》香港票房不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家都懂的,但《风再起时》票房不行,《毒舌大状》也会一样,也说明香港电影在内地观众眼里只会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不重要。

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个人倒挺理解有些观众还是看不起,把港台明星和娱乐圈捧上天的原因。之前内地文化产业乱象多,2023年了“流量经济”都不能说彻底过去,何况港台流行文化曾经繁荣,是中国几代人的童年情怀。

这种反向心理寄托的现象很常见,关键在于文化产业不同,引进外部作品都很难起到鲶鱼效应,刻意去吹捧外部作用更是有限了,它需要的还是从上到下,由内到外的产业改革与试图建立产业体系的团队去引领。

自《战狼2》后中国流行文化产业的发展,恰好都符合这个经济模式。

相反2010年过后内地金融资本崛起,与港台团队和内地老牌团队媾和下的流量经济,扩充到更高的对赌协议的金融文化产业,再到向下延伸的抗日神剧,粗制滥造影视剧,以及天价片酬的IP影视剧等等。

大家回忆一下,这几年中国流行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化的?又是怎么改变的?从《原神》后的游戏,国产动画,国产电影和国产剧等等。请问和外部作品和明星引进有关系?还是相反的?

最后,中国文化市场只会越来越大,文化创作者都会百分之百把精力用在中国大陆市场,至于其他市场当前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走出去迟早得面对,还都是华语地区。不重要的是严格说来这个市场也没有多大,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影响不了大局了。

像《流浪地球2》在香港市场的票房,还不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市场的票房(当然有市场大小的问题)。等到《流浪地球2》在俄罗斯,非洲等市场上映,最终突破一千万美元甚至更高都是可能的。

《流浪地球1》海外票房只有几百万美元,4年后《流浪地球3》如果没有意外,可能冲击5000万甚至更高也有可能,而4年后的港台流行文化,到时古天乐都老了。

最后,刚放开的2023年春节档的爆发是让我有些惊讶的,而工业,文化审美和内容全面突破的文化作品是能影响社会上的时尚的,很多网友忽略今年春节档对于时尚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意识)。

比如《中国奇谭》《深海》对于国产动画的技术和传统审美(剧本还是差点)。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对于时尚田园风;《平原上的摩西》的世纪末的文艺片质感。《狂飙》都开始在逆袭香港黑帮片建立的影视美学了;《三体》《流浪地球2》带来的中国科幻工业美学更是不用多提。

这时,当你去看现在的港台影视作品,甚至感觉“有点土”的时候,这背后失去的可多了。

标签: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2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