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我们的日子》死活要当“后爹”的明中:他有多成功,就有多凉薄

2023-02-25 22:09:27来源:腾讯网

文丨卿心君悦

王宪平一家够闹心的。


(资料图)

先是王雪花爱上了“流氓”杨大山的儿子杨思宇,以致东方宏出走北京,王家与傅莹一家的关系瞬间跌入冰点。然后是明中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死活要跟大他六岁且带着孩子的倩倩在一起。

相对于明中,王雪花的爱情至少还能得到淑霞的理解与支持,而明中的选择却完全超出了全家人的承受底线,包括思想前卫的淑霞以及向来偏疼他的那姥姥。

从明中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关于婚姻自主权的“争夺战”,而从王宪平一家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关乎子女婚姻幸福的“保卫战”。

最终,这场“战争”以明中负气离开,王家人妥协而告终。

只不过,当明中如愿与倩倩生活在一起之后,他们的感情却如姥姥所预言的那般,因为孩子的存在出现了无法修复与改变的裂痕,进而和平分手。

或许在分手的那一刻,明中才真正懂得掩藏在家人强硬态度背后的爱与苦心。

人就是这样,只有摔疼了,撞墙了,经历了,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是什么。

说实话,起初我是支持明中的。

作为成年人,他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可是当我看到那姥姥因为明中的一意孤行而着急上火的病倒;看到明中那么轻易的就放弃了对抗全家才得到的爱情,看到他说走就走的出国决定,我忽然发现,明中早已不是那个印象中,坚强懂事,发誓要照顾好全家人的男孩了。

他的病好了,可是他的心却变得无比自私与凉薄。

家人的态度

对于明中要跟倩倩在一起的这件事,王家人的态度出奇的一致,只不过每个人反对的侧重点却有些不同。

先说那姥姥。

那姥姥对明中的偏爱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在面对明中的婚姻选择时,她的要求比王宪平夫妇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反对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她觉得倩倩配不上明中。

在那姥姥看来,明中是名牌医学院的高材生,前途一片大好,即便曾经身体有缺陷,可如今早已恢复正常,以明中的条件,找一个带着孩子的二婚女人太冤了。

就像剧中她说的那样:

“咱明中条件多好啊,这马上大学毕业以后这就是大夫,弄不好啊,还能在北京大医院里当大夫,到那个时候,什么样的好闺女没有啊,非得找这样的,又大还带个孩子。”

另一个是,她担心明中以后的婚姻生活过不好,也担心明中没有自己的孩子。

如果倩倩只是单纯的比明中大几岁,或许出于疼爱,不想看外孙伤心,那姥姥很可能会默许明中的选择。

可是,在得知倩倩有一个三岁的孩子之后,这种可能性彻底没了。

一方面,作为过来人,她深知婚姻的不易,养孩子的艰难,教育亲生孩子都是一道复杂的几何题,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分寸尺度,更别说是别人的孩子了,一个不小心,倩倩的孩子就会成为明中婚姻的矛盾中心。(她的担忧在不久之后就应验了)

就像剧中她说的那样:

“不是自己亲生的,将来有事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深了不是,浅了不是,这个明中可是一点都不知道。过上日子,他就知道难了去了。”

另一方面,她还担心一个问题,就是倩倩是否愿意给明中生一个孩子,一旦倩倩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拒绝再生育,那么明中将失去拥有自己亲生孩子的机会。

女人比男人了解女人,女人一旦有了孩子,那么任何人、任何事都会屈居其下。

那姥姥无法接受明中没有自己的孩子,那意味着明中将来很可能老无所依,毕竟亲生孩子孝不孝顺,都是概率的问题,不是亲生的,就只能凭人家良心了。

再说淑霞。

淑霞反对的理由与那姥姥类似,唯一的差别她是出于爱情与婚姻的角度考量的。

一直以来淑霞都是一个十分尊重孩子意愿与想法的母亲,这一点从她支持雪花遵循自己的意愿填报大学以及默许雪花与杨思宇的事就能看出来。

也因此,起初她是支持明中婚姻自主的,为此她还曾与王宪平发生过争吵。

在淑霞看来,结婚的是明中,过日子的也是明中,即便他们身为父母,也不该过度干涉子女的婚姻选择,只要明中喜欢就行。

即便知道了倩倩有孩子,淑霞也没有反应过度,而是苦口婆心的劝道:

“生活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不是阳春白雪,它是鸡毛蒜皮,不是光有爱情就够的。妈希望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她也喜欢你的,可是你们结婚以后这个婚姻不是光有爱就够的,这个道理你明不明白。”

也就是说,淑霞理解明中为爱坚持的心,但是她无法判断明中的选择,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冲动之举,还是深思熟虑下的理智抉择。

所以,她试图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明中,爱情与婚姻是两码事,以及提醒明中娶了带着孩子的倩倩将会面对怎样的婚姻生活。

换一种说法,淑霞的反对更偏向于善意的、为儿子负责的提醒。

再说王宪平。

王宪平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规矩”,也就是别人眼中的死心眼。对他来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守规矩。

从这角度来说,明中与倩倩的结合,显然不属于他认知的“规矩”范围内,即年龄差距不能太大。

也因此,当得知倩倩比明中大六岁时,王宪平瞬间炸毛的喊道:“大六岁,半轮啊这是。”

此外,王宪平反对还有另一个原因:别人怎么看。

剧中,当淑霞劝说王宪平先看看人再下定论不迟的时候,王宪平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问问外人,你看看外人咋说?”

起初,我将王宪平的这句话理解为爱面子的表现,即明中的选择给他,给王家丢脸了。

可细品之后却发现,他担心的“外人怎么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明中。

明中从小有缺陷,为此没少受人欺辱,这是王宪平心中的隐痛。在王宪平看来,如今明中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恋爱结婚,却找了一个比自己大那么多岁的女人,别人会怎么看?

他担心明中再次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背地里嘲笑议论的对象,这才是王宪平不同意的另一个原因。

明中的“伪深情”

明中真的爱倩倩吗?爱到了不惜与家人为敌的地步?

未必!

请注意剧中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明中带着倩倩回家。

倩倩跟随明中的锦城一行,基本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尴尬与委屈。

王宪平不仅全程没给过好脸,在听说她有孩子之后,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的将酒杯墩在了桌上,一点面子都没给的起身离开,留下一大桌子人面面相觑。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倩倩所遭受的冷遇,到底是谁的错?

是倩倩吗?

不是。

她是离过婚有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活该在男朋友家受委屈。

是王宪平的错吗?

从理智的角度来说,王宪平的反应确实有些偏激了,再怎么不同意也可以选择私下与明中沟通,而不是当面让人下不来台。不过,如果从作为父亲的角度来看,他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一个父亲,希望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成为接盘侠,替别人养孩子。

事实上,如果用对错来衡量这件事,错的最离谱的不是王宪平,而是明中。

一来,明中不可能想不到,倩倩并不符合家人选媳妇的标准;二来,他不是不知道王宪平耿的脾气与性格,不会曲意逢迎,更不会作戏,高兴与不高兴都写在脸上。

也就是说,带着倩倩回家将会面临什么,明中心知肚明。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明中还是将倩倩直接带了回来,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明中根本不在意倩倩是否会受委屈,要么他觉得倩倩能够应付这种局面。

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让女朋友直面家人的“怒火”,都是不够在意,不够爱的表现。

要知道,一个男人是绝对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受委屈的,何况这委屈明明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提前与家人沟通好,做好思想工作,在确保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再将倩倩带回家。

此外,剧中还有一个细节:

饭局不欢而散之后,明中单独叫雪花去宾馆找他,一旁的倩倩对雪花说:

“雪花,对不起,是我让你们家闹矛盾了,是我让姥姥伤心了。”

倩倩说这句话的时候,明中没有任何反应。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明中认为倩倩说的对,家里闹矛盾完全是因为倩倩。

不觉得可笑吗?

当家人反对他所谓的“真爱”的时候,却成为了倩倩的错。如果真要说错,倩倩只是错信了他,错爱他了,错在以为他能够为她遮风挡雨,而不是任由她承受本不该承受的苛责。

第二件事:带孩子。

明中与东方宏在北京见面的时候,他曾这样抱怨过倩倩妈:

“就说昨天,她妈妈有事出去了,让我在家帮忙看孩子,我在那看书呢,孩子自己玩,一个不小心磕了一下,就没什么事,就破了一点皮,她妈妈回来就冲我发火了,说,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永远不会用心的。”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倩倩妈说的对,明中确实对倩倩的孩子不用心。

暂且不说带一个三岁的孩子还能有心思,有精力看书,单说明中孩子磕伤之后他不以为然的态度以及认为倩倩妈小题大做的想法,已经说明了他对倩倩的感情也不过如此。

这一点,可以参考杨大山是如何对待杨思宇的。

与杨大山的深情与爱屋及乌相比,明中对倩倩差得不止一大截,而这也注定了他与倩倩不会走到最后。

事实上,明中之所以选择倩倩,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卑。

小时候的不幸经历,使自卑深深的刻在了明中的骨子里。因为自卑,他不敢接受严冰的示爱,也是因为自卑,他选择了一个并没有那么爱,却能让他找到些许自信的二婚女人,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倩倩配不上他。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不爱,为何明中还会与家人对抗?

这个问题,就像文章开头时说得那样,对明中来说,反抗是一场关乎婚姻恋爱自主权的战争,关键不在于是谁,而在于他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

自私与凉薄

起初,我一直以为明中是个孝顺又懂事的人,尤其是看到他进手术室之前,拉着雪花的手叮嘱雪花,如果他不在了,一定要照顾好家人的时候。

可是,从倩倩一事我才意识到,不知何时明中变得越发地自私与凉薄,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只为自己而活的人。

这一点,对比雪花就可以看出。

先说大学志愿。

为了自己的梦想,明中放弃了保送本地重点大学的机会,一心要去北京学医。这本身并没有错,可是,细品当时的情况,你就会发现明中的坚持有多自私。

以当时家里的条件,明中放弃保送,就意味着要牺牲雪花的前程。

或许有人会说,雪花学习本来就不如明中,只选一个的话自然优先明中。

这话看似理智,但请不要忽略一个问题:家里之所以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是因为王宪平与淑霞要给明中攒手术费。

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讲,明中占据了家里全部的资源与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逼着雪花牺牲,真的公平吗?

虽然这个问题最终圆满解决,但是如果没有宪安,或是明中没有拿到奖学金,那么结局一定是牺牲雪花。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明中的日记本。

雪花无意中看到了明中的日记本,出于心疼哥哥,决定放弃大学。

那么问题来了:从剧中可以看出,明中从小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是日记本他一直都会锁在抽屉里,怎么会那么恰到好处,又恰逢其时的正好被雪花看见?

也就是说,不排除明中故意将日记本放在外面,目的就是为了让雪花看到。毕竟以雪花仗义的性格,一旦知道他的病,一定会主动放弃的。

这足以说明,当自己的利益与妹妹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明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

再说谈恋爱一事。

雪花与明中的恋爱都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可相对于明中,雪花虽然也很坚持,但是她至少思考过,自己与杨思宇在一起是否错了,因为她让全家人不开心了。

可明中呢?

态度一直很强势,没有迂回,没有商量,没有反思,只有质问与叫嚣。根本不在意家人的感受,只在意自己是否能如愿。

即便是面对一直把他当眼珠子一样保护疼爱的姥姥的乞求“明中啊,那个你你你,你真的不想要你爸,你妈,不要姥姥了”,明中也没有软下来的迹象,反而歇斯底里地喊道:

“你们都口口声声地说爱我,你们就舍得看着我难过,看着我痛苦吗?我当年的那个病,我有多痛苦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如果我治不好,我连个男人都不是,我连女朋友都找不到,你们就都高兴了是吗?”

因为曾经有过病,所以家人就要无条件的包容与理解;因为曾经有过病,所以你们所有人都该遵从我的意愿,顺我的心意,否则就是不爱我,不希望我好。

这就是明中潜意识里的想法,可是他没有想过,关于病的问题,家人承受的不比他少。

更可笑的是,当得知雪花与杨思宇在一起之后,明中竟然还有脸劝雪花为家人考虑,说他已经让家人不省心了,雪花就不要再任性了。

只会要求妹妹为家人考虑,可他自己呢?

纵观全剧你会发现,孝顺与感恩两个词,明中只停留在嘴上,而雪花却一直实践着。

明中从这个家庭得到的远比雪花多的多。

无论是那姥姥的偏疼,还是全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只为给他看病;抑或者是当只有一个孩子能读书时,优先选择的也是他。

可明中回馈给了家人什么?

是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姥姥的偏疼,是宁愿踩着妹妹的前程也要去北京,是一个寥寥数语的电话就远走异国他乡的选择。

当看到剧中满头白发的那姥姥,一心等着明中回来的时候,我真的心疼这个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明中身上的老人。

不知道她能不能等到明中口中“我会好好照顾姥姥”的那一天。

反观雪花,虽然得到的比哥哥少,却不吝啬付出。

为了哥哥,她愿意牺牲前程;为了父母,她愿意放弃去北京上大学的打算。即便是与杨思宇在一起,她的理直气壮中依旧带着恐慌与自责。

直到后来她去了北京发展,最终还是回到了锦城父母的身边。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理想,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件特幸福的事。但是你也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有父母,有亲人,有朋友,有人为你过的好付出了很多的牺牲,你是不是也要学会为别人作出牺牲啊。”

这是明中对东方宏说的。

那时东方宏正为了音乐梦而闹着要放弃高考。为此,在北京准备手术的明中特意将东方宏与雪花叫过去,劝说东方宏可以先考大学,然后再追逐音乐梦。

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多感动,如今就觉得多讽刺。因为,听到这话的人做到了,比如东方宏、王雪花,可说出这话的人,却食言了。

毕淑敏曾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往好听了说是追求自我,往不好听了说是自私自利。人可以为了好的生活而不断拼搏努力,或是去追逐梦想,可是不要忘了,身后还有一直凝望着我们背影的父母。

最后用王雪花的一句话结尾:

“我王雪花是独立的人,但是命是妈妈用她的命换来的,她不要我还,但是我要还。”

我们都是独立的人,但请记住,我们的命是父母给的。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用文字温暖你,我。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