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丨那些年追剧受的苦啊!吴刚、黄子韬新剧,都帮我骂回去了!
2023-03-19 20:01:17来源:腾讯网
不会吧不会吧!
不会还有人没看过《春日暖阳》吧!
(相关资料图)
这些年你追剧时,对内娱影视剧的所有怨气,这里都能有一个大了结!
你痛恨过的所有乱象,这里也都狠狠痛骂!
有点好笑,但又不是无根无缘生硬搞笑。
有点心酸,但也不是无可挽回一颓到底。
一,内娱怪现状
《春日暖阳》真是一部行走的“内娱槽点大全”。
我们观众们痛恨的、牙痒痒的、厌烦的,身在其中被裹挟被打压甚至被排挤的局中人,大概更是“苦乱象久矣”。
吐槽起来那叫一个苦大仇深。
目前已播的十一集内容,核心主线是“对戏有艺术追求有风骨也有能力的一群人”在种种乱象面前步步维艰时时忧心。
黄子韬饰演的松杨,一上线就“拿奖”。
水军刷奖,引起巨大争议。
演技呢?本来就不行还一直退步。
作品呢?没有。
流量呢?那是大大滴有。
总炒CP炒热度,屁大点小事都有大队人马宣传营销上热搜。
经纪人(于明加饰)为他争取国际大片里的没什么台词的角色,话很清楚:台词少没问题,一是他英语不行,二是就我们松松那个演技,能和影帝影后对戏么?(那不分分钟被吊打)我是捧他还是害他?
曾经的话剧团恩师,评价他接不住戏。
师母就更直接了,噼里啪啦一通往事,这孩子以前在团里连龙套都跑不好。
但架不住人家红啊。
(我觉得这点上这剧还是客气了,真实情况是部分流量没演技就算了,连脸也不好看啊)
因为他红,话剧团的团长巴巴要找他来排戏。
有他,分分钟就能卖掉票,演技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没有他,这个项目眼看就要黄,这部心血之作分分钟可能被下马。
讽刺吧?
从“硬要找不会演戏的流量来演”,到“抢男主”到“换角”等一众环节,《春日暖阳》一整个就是“艺术工作者心酸血泪史”。
吴刚饰演的丁可芒,戏非常好。
但长期只演话剧,大部分观众压根不认识他。
没有名气,在“流量为王”的语境下,无比被动。
刘蓓饰演的姜叶,拿过数次最佳女主奖。
可惜“过气了”。
在剧组,和年轻好看、不敬业、不会演戏台词只念一二三四五、还带编剧进组乱改戏的女主发生矛盾。
结果呢?不敢得罪小花旦的导演编剧,直接把她这个角色给写死了。
十一集看下来,非常符合“我们内娱完蛋了”的吐槽。
当然,《春日暖阳》倒不是什么死亡哀歌,用吐槽调侃的方式来嬉笑怒骂,直指种种乱象,但并不绝望。
主打的就是“一群硬骨头要和乱象死磕”。
二,吐槽背后的痛感快感双重来源
1. 并置生产端和接收端
《春日暖阳》在展开“乱象”主线的同时,也在条分缕析溯源:为什么凭什么这样?
这出《子与父》的话剧,最终排练时A版本的男一号松杨、女一号何水,两位都不会演戏。
在全团大概是倒数水平。
表演实在太糟糕,甚至出现了“让B组来给A组示范”的罕见局面。
多讽刺。
为什么是这样?
松杨不会演戏但有流量。
何水演技不好,但当年进团时漂亮。
更重要的是,她要挟团长、如果不从就抖落二人的私事。
原本这也没什么,但团长没法证明他和何水有关系是在对方离婚之后,很是惧怕。
你看,凭借容貌、名气、关系等种种有形无形的戏外因素,悉数掺和进来,分分钟挤走真正能演会演的“无名之辈”。
这戏还能好吗?
观众苦之久矣。
以往的苦,都是直接面对结果端的一团糟,直面烂片。
这次的苦,是从创作者从源头开始看,看“他们有没有可能阻止烂片”。
剧作讲的内容,并不新鲜。
一轮一轮骂过多少回了。
但当一部剧专门特意重点讲“这点破事”,讲一部戏的初心和坎坷,无疑是将创作者和接收者放置在同一端口。
合并“想做好戏/想看好戏”的关于好戏的一致诉求。
这几年写剧评时很矛盾的核心症结,在于我该如何自处。
如果带入创作者视角,深知每个环节都有诸多难题,会对种种未必如人意的成品结果怀抱“已是不易”的唏嘘;
如果依旧只是观众视角,会很反感一二三四五所有/借口:观众只是想看一出好看的作品,实在不必体恤创作生态有多冰寒。
《春日暖阳》是一个“主观意愿横轴纵轴切面”集合体,将观众带入创作者视角中:想好好做好一部戏、难于上青天。
2. 苦之久矣的“同仇敌忾”
剧中多次出现“不会演戏”段落。
我都很爱看。
丁可芒想给松杨机会,试他戏。
他噼里啪啦说完父亲目睹母亲自杀等绝望内容,对方非常木讷。
还振振有词“哎呀我台词说完了呀,剧本到这里确实就没有了啊”。
好一个“就没有了”。
丁可芒拆解规定情境角“父亲目睹母亲自杀的绝望,无助”。
你的反应呢?
这是对戏演员的无奈,也是我们观众们常年看面瘫的心里话啊。
拜托啊!石头啊!面瘫啊!整容整僵了的半张脸啊!你的反应呢!
同样,姜叶指出何水演戏中的问题,指点她不应做作“跺脚”、指出她肢体僵硬虚假等多种毛病,观看体验也都很爽。
这是这部《春日暖阳》戏中戏,和过往看多部影视剧时的真切体验在相近落点上的重合。
真正意义上的“嘴替”。
此前各路竞演综艺中,不会演戏的奇葩们贡献名场面,导师指点表演,一定程度上和此处“表演教学”有类似功效。
但综艺热点跑偏,黑红也是红、争议或许更有传播价值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优秀演员好好教表演”的噱头迅速名存实亡。
《春日暖阳》中出现了“骂烂戏、教表演”模块,让人心头一震。
为什么我们爱看这样的内容呢?
随口吐槽一句某某演技差,就要忍受粉丝长时段多角度滴水不漏的围攻。
剧中上述内容,甚至根本不用怕“被对号入座”。
有这普遍症状的人可多了去了,完全对不过来。
“戏比天大”的口号,轮不到我们观众来喊。
但在妍媸美丑莫变的复杂浑浊乱象中,看“对就是对、好就是好、该骂就是要骂”不仅仅是畅快解气,更是一种不必言明的殷切期盼。
三,鲜明群像,不断妥协流变的复杂状况
有意思的是,《春日暖阳》也并不是“一群高雅小众艺术家”和“庸俗市场”一刀切模式。
人物关系有大概阵营,角色属性有大致立场,但并非生硬一斧子斩断。
追求和利益,本就变动不居。
立场和阵营,更是分分钟可能有倒戈等变化。
更何况,艺术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你死我活老死不相往来”的敌对模式,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的此消彼长变化。
就比如,剧中松杨经纪人提出非常无理的要求。
松杨拼死拼活争取到回去演话剧的机会。
一是报恩,对团里对老师有感情。
二是为自己谋划,他深知自己演技不行。
公司一茬一茬发展新人。
他这样的“下坡路流量”随时可能被取代。
起初经纪人只同意至多十天排练时间。
后来又提出非常过分的条件,“我们松杨不能按照原剧本演男二,要演男一”。
如此无理又不专业的混账要求,看似不那么狼心狗肺的松杨,为何抗拒之后又同意呢?
经纪人劝说他,你想获得认可就得演男一,男二戏份少不足以为证。
这么一句话,就戳中了松杨为自己利益谋划打小算盘的心思。
于是,就开始硬要男一。
(当然后续剧情中松杨有被打动,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不再坚持不要脸要男一)
于是,男二改男一。
《父与子》要被改成《子与父》。
经纪人还要求在合同里写明松杨戏份不少于百分之八十?!
(大哥真的您演独角戏算了)
非常讽刺。
又荒唐又好笑。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戏剧化的荒唐故事背后,有的是更荒唐更极端的案例。
你看,松杨初心不错但某些时候为自己利益不惜伤害戏和恩师。
从这个角度来看,剧中群像很有意思。
姜叶演技很好,但她不符合通常意义上德艺双馨的优秀老艺术家模板。
脾气大、刀子嘴。
嘚啵嘚时常让人觉得很想给她一剂“闭嘴帖”。
大大小小的毛病,反而让这个不那么“标准”的戏骨形象,显得更有层次。
韩童生饰演的代团长,和女演员关系不清不楚。
为此被挟制、公私不分。
口口声声说和丁可芒是三十年好友、同学、邻居,结果在得知“丁可芒即将被换成超级大碗陈姜戈”之后,满面喜色只顾戏的利益,不顾老朋友在心血之作中即将惨被换角。
有点油滑,有点怂,有点贪,有点功利。
很鲜活的市井角色。
缺点多,但不失可爱。
孙怡饰演的女主角,吴刚饰演的丁可芒,一对父女都很理想化。
父亲是淡泊名利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为人为艺都无可挑剔。
女儿聪明又能干,会写剧本、还在投行工作,分分钟就能拉来大金主。
摇身一变就成了甲方大大。
这对优点光晕过多的父女,前者因为被市场冷落被环境欺辱被行业辜负的悲情色彩,稀释了几分“神”才子光环。
后者的角色,则是借由工作路上的诸多磕绊来缓释“开挂”色彩。
于明加饰演的经纪人,则是典型的利益最大化代表。
此前不同意松杨回去演话剧,吃力不讨好没钱赚。
听闻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姜戈对剧本感兴趣愿意出演之后(还有大IP包装以及影视剧版本等丰厚条件),让公司停下松杨的一切广告拍摄安排,一心一意好好拍话剧。
同样的一部戏,对她来说便有了截然不同的价值。
此外,有意思的是这部剧嘎嘣脆的独特语言节奏。
《春日暖阳》中虽则不再是刘家成导演常拍的老北京老胡同故事,但诸多细节中依旧有那股熟悉的劲儿。
尤其是剧中饰演上一辈话剧人的吴刚、韩童生、刘蓓三位老师的角色。
这仨人当众又尤以姜叶最为典型。
嘚啵嘚,嘎嘣脆。
(虽然这个角色属实有点呱噪)
与其说这是语言节奏上的独特魅力,不如说这是将大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再小日常对话表达的贴切和生动。
四,几点遗憾
《春日暖阳》的优点是借戏骂戏,聚焦内娱影视剧种种乱象,嬉笑怒骂整出一部“贵圈二十年怪现状”;
短板在于“解决”。
沉疴已久,要靠大环境转变、且需要时间。
而剧作里的故事结构,是在痛斥毛病抛出问题之后就给出解决问题,既然无法更改语境背景、那就只能通过个人努力和巧合来推进。
这就导致了,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对应的层级不匹配。
以及,某些桥段为追求戏剧冲突,而过度强调巧合、过分拖拉节奏。
剧中,话剧处境艰难,如何掰过手握杨松的话语权强大的经纪公司呢?戏里做法是迅速安排女主角成为杨松经纪公司的“金主”代表。
这开挂的速度,比把经纪人写死还金手指啊。
(当然,你可以说女主成金主方这条线后来衍生出新问题,冲淡了“金手指解决所有”的臆想色彩)
再比如,姜叶没明白“团长和何水有事”而误会“何水和自己老公有事”这点破事,从女儿到老公,都死活不作有效解释。
可以说他们此前死不吐口有所谓“原因”,但这都属于“为强行制造出矛盾结果(姜叶误会),而硬凹角色行为”的刻意僵硬做法。
再比如,丁可芒或将失去他最看重、投入诸多心血的角色,剧作11集从“老婆和学员小姑娘谈”“老婆和团长谈”“女儿和杨松谈”“女儿几次欲言又止”“学员和女儿谈”等多个角度重复堆叠表达。
虽然每一段都有不同信息量,但整体而言有效信息太少,情绪堆砌意图太多太满。
吴刚老师在舞台上跪下的画面,也反复多次出现。
如若精准恰当适时放送,这是对表演的爱是对作品的初心;
出于频次过多过滥、就是剧作煽情手法生硬了。
你看,虽然金手指、狗血桥段、手法粗糙煽情等多种弊病,但归根结底,在骂“他们特别有病”这点上,《春日暖阳》做到了又好笑又解气。
未必全然透彻真实,但“骂戏”“爱戏”的核都很饱满。
与其说这是《春日暖阳》,不如说这是内娱怪现状之“冬日镜像”。
第一步从扯掉遮羞布开始,总会真正回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