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世界动态:欧美影视行业又发“疯”了?《埃及艳后》“黑化”引发争议

2023-04-17 22:57:54来源:腾讯网

欧美影视行业又发“疯”了?

网飞出品了一部《埃及艳后》纪录片,预告刚面世便掀起轩然大波,因为该片无论主角克利奥帕特拉还是其他埃及人,多数由黑人演员出演。


(资料图片)

这一选角变化被不少人质疑“篡改历史”,外网还针对此片发起了抵制投票,大量网友给予支持,但没多久投票页面便因“未知原因”被删除。

目前该事件在外网已经发展到被埃及、希腊多名专家批评的进程,外国网友也针对此事玩起了“黑化”名人梗,吐槽未来可能英女王等名人也会成为黑皮肤。

客观来说,外国网友的吐槽应该很快便能实现,网飞早前出品的架空历史剧《夏洛特女王》便由黑人演员出演,平行世界里的夏洛特皇后变了种族?

真实历史人物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安妮·博林,在影视作品里也有了黑人版本。伊丽莎白一世已经成了混血,伊丽莎白二世变成黑人还会远吗?

只要我们活得久一点,相信一定能看到,如果等不及未来,近一点的作品,也还有黑小美人鱼、黑白雪公主等待观众欣赏,经典角色黑化ing……

与美人鱼、白雪公主黑化带来的冲击一样,《埃及艳后》黑人版消息传到国内后同样引发争议,有网友吐槽欧美影视行业“疯”了,也有网友怀念经典版本。

《埃及艳后》里的伊丽莎白·泰勒版与《凯萨与克丽奥佩拉》费雯·丽版提名最高,大众普遍认为费雯·丽版最为曼妙,泰勒版最符合性感艳后人设。

在众多回忆声中,有一波反应非常耐人寻味,不少网友庆幸我们还拥有过“选角正常”的老版《埃及艳后》,未来的年轻人,可能接触的都是“篡改的”艳后。

但,“篡改”真的是从选角“黑化”才开始的吗?并非如此,“篡改”,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是西方的顽固底色。两版《埃及艳后》便是典型代表。

不仅内网观众认可伊丽莎白·泰勒版最符合艳后形象,外网抨击新版《埃及艳后》纪录片的理由,也多是声明“她是欧洲白人”。

很明显,国内外观众都认可老版选角,或者说,深受老版选角影响。

但老版选角真的那么契合吗?

历史上的克利奥帕特拉是古埃及最后一任女法老,按国籍她是古埃及人,按种族她是古希腊人,她的血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争议。

然而,古埃及人,等同于欧洲白种人吗?

并不是。

古埃及人种较为复杂,并不能直接用白、黑来界定,当地人种的肤色也具有多样性,但可以确定的是,古埃及人肤色是介于黑白之间。

简单来说,克利奥帕特拉既不是泰勒般的白人,也不是新版纪录片中的黑人,当年老版《埃及艳后》将演员肤色涂深,显然也清楚她与白人之间的不同。

不出意外的话,新版纪录片会用老版选角错误、艳后其实是有色人种来证明新版选角是“修正历史”,而事实上,两版都不那么符合真实的历史人物。

老版以白人代替少数族裔,新老以黑人以偏概全,变的是肤色,不变的是欧美固有的“篡改”操作,是黑是白,由他们想要的导向决定,而不是由真实决定。

想要更全面的了解欧美导向到底是什么,也许需要从上世纪初的影视作品说起,如今网友深受“黑化”困扰,而曾经,他们是“白化”的坚实执行者。

刻板“白化”时代

如果你会对挖老资源感兴趣,可以在古早欧美剧中看到一群白人披着中国元素服饰拍清宫戏、民国戏、抗日剧,甚至农村年代剧。

以“白”代“黄”,其中深意大家自行体会,当时欧美影视圈的理由是黄种人不够优秀、没有票房号召力,关于亚洲人的故事,需要用白人演员来诠释。

为数不多由华裔演员出演的角色,也带着浓郁的西方刻板印象,总是离不开眯眯眼或吊梢眼、阴郁妆容与反派设定,长期下来,偏见深入人心。

《瞬间全宇宙》中94年岁的华裔演员吴汉章曾在获奖时提到一部电影《大地》,借当时片中的演员形象吐槽了当时欧美影视行业的两个畸形特色。

一个是以白代黄,边缘化华裔演员。

《大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代表作,讲述了中国旧社会农民的故事,原作者从小旅居中国,直到中年才回国,是少数能客观描绘中国人的欧美作家。

在西方沉迷于用荒诞手法营造中国人形象时,赛珍珠坚持以真实、客观的视角讲述了有思想局限却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形象,在西方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这部有着广泛知名度且原本有反歧义意义的作品,在影视化后,并没有成为华裔演员的机遇,而是成了白人演员的作品之一,相当讽刺。

二是刻板印象,让白人演白人眼中的中国人。

穿上中国人衣服的白人演员,也被画成吊梢眼形象,捏着腔调的英语台词进行表演,明明演的是正面角色,却仍旧没离开西方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

以中国人为主角的故事尚且如此,那些沉迷于将中国人设定为反派形象的作品可见一斑,影视艺术作为宣传风口,却一直边缘其他族裔。

类似的待遇黑人也有不少,早期好莱坞不乏白人演员涂黑皮肤饰演黑人角色,直到2016年,还出现了混血黑人演员涂黑皮肤出演非裔黑人的情况。

篡改“洗白”时代

早期有刻板的“白化”,后续又有潜移默化的篡改“洗白”,老版《埃及艳后》便是典型代表,操作方法便是让白种人出演其他族裔历史知名人物。

这种现象欧美影视行业相当常见,一度给不了解他国历史的年轻人带来错误认知,同时,也在悄无声息中让其他族裔失去了话语权的转变与机遇挑战。

名著人物、经典IP中的其他族裔人气角色也是这类操作的灾难区。

比如大表姐的《饥饿游戏》系列,不可否认,詹妮弗·劳伦斯是一位很优秀的演员,但女主在原著中是北美土著人,有着印第安人标志的黑发、灰瞳。

她的名字凯特尼斯便取自印第安语,让金发碧眼的白人演员出演土著角色,即使染黑的演员发色,也掩盖不了边缘化土著裔演员的痕迹。

换成非欧美IP,这一操作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让白人演员出演《奇异博士》里的中国人古一法师,让斯嘉丽·约翰逊出演《攻壳机动队》主角草薙素子。

属于黄种人的机遇与角色影响力,大量都被“洗”成白色。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在无人察觉中成功扭转人们对角色的印象,有的则引发争议,《攻壳机动队》的“洗白”行为,便引发过亚裔声讨。

到了迪士尼筹备真人版《花木兰》时,一度曝出白人男主拯救花木兰的剧本,遭到亚裔抵制后制片方才澄清剧本会以动漫为核心,主角由中国人出演。

如果不是舆论当时已经汹涌起来,花木兰和她的男友中会不会成为白人,还真不好说,这一变动会造成的影响,当下《小美人鱼》的黑化话术便是最好的解释。

针对《小美人鱼》选择美人女主的决定,舆论针对抨击声的典型话术便是黑人儿童看到预告时的反应,他们的惊喜、自信与骄傲,有点给孩子有能量的起点那味儿了。

道理他们是真的懂,可将黄种人、黑人“洗白”的时候,怎么不考虑孩子了呢?不断向其他国家传递西方刻板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他们显然也很清楚啊。

当然,这种间也偶尔出现有色人种出演白人经典角色的操作,比如刘玉玲版的华生,但这类操作不仅是小概率事件,矛盾点还会集中到演员身上。

生硬的“黑化”时代

曾经的“洗白”多么极端,后来的舆论反噬便多么严重,大量其他族裔角色被“白化”,再加上欧美影视圈对其他裔演员的边缘,最终引发众怒。

在反歧视的意识形态影响下,欧美影视圈似乎开始“拔乱反正”,并对其他族裔带来了一定的变化,比如首位黄种人奥斯卡影后杨紫琼的诞生。

多年来一直被边缘化的亚裔,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委实让人泪目。

最擅长“声讨”权益的黑人演员,似乎得到的“公平”待遇更多一些,不仅有了更多黑人主演的作品、获奖机会,还有为他们打造的大IP,委实让人羡慕。

由一味“洗白”向多元的转变,原本是件好事,但这一进程的推进,刚刚起步便进入“生硬”期,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多元化,便制造出大量争议。

几乎与早期“白化”操作一模一样的“黑化”,成了当下的矛盾焦点。

大部分观众并不反感黑人演员,但大部分人希望的多元,是客观的开发每个族裔的IP,公平、合理的面对不同肤色的演员,抛开刻板与歧视,传递多元。

以增加荧屏黑人形象为例,真正能给这个族裔带来长远能量的道路,应该是开发属于黑种人的专属故事,呈现他们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文化与魅力。

不会有人觉得《黑豹》中的超级英雄主角由黑人演员出演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个超英故事属于黑皮肤,但大部分人都会对黑人饰演白雪公主感到荒谬。

因为这样的黑人女主,更像在掠夺不属于他们的资源,就像当初白人掠夺黑人、黄种人的资源一样,公平与多元,不应该由掠夺来实现。

野蛮底色,一直没变。

掠夺,也实在不了真正的多元。

带着原生争议的“黑化”,在信息时代,会让黑人演员更快速的迎来当初白人大量掠夺其他族裔资源后遭遇的反噬,《埃及艳后》遭遇的抵制便是实证。

有人说“黑化”是XX正确,为了讨好其他族裔与当下的意识形态刻意为之,这一点或许存在,与当初他们进行极端“白化”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

但如此生硬的“黑化”,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也在刻意揠苗助长?毕竟,“黑化”挨到的骂声,多数由被选择的演员承担了,而不是背后的制片方。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