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时讯:面对这个9.4分神剧,我们编辑部裂开了
2023-05-12 17:55:11来源:腾讯网
如果你身边有东北的朋友,那这阵子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他们都有点彪。
(相关资料图)
要么轻轻哼唱比自己年龄还大的那首《再回首》,要么跟随着“when you are withme,I feel like a little bird”的节奏翩翩起舞,看那架势,非把老太太抡天上去不可。
然后他们会用“你不看以后就别跟我处了”的眼神给你安利一部剧:《漫长的季节》。
这部豆瓣9.4分的国产神剧因为其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极为广阔的讨论空间,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都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当然,也免不了爆发很多争吵。
看得热泪盈眶的班长,在泪痕未干的时候就一拍大腿:咱要一起聊聊。于是找来另外四位同学共同录制了两期播客(完整版已放在文末)。
但万万没想到啊,在录制期间,几位同学在某些观影感受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场面一度混乱。
不过这也说明这部剧与日常不咸不淡的国产剧不同,有太多打动人心和可以解读的地方,所以才值得去花费精力讨论。
以下是播客部分内容的提炼:
打分环节
石丰硕 9分
学委丹尼尔 9分
班长 9分/7.5分
隔壁王同学 6.9分
周明 6.8分
焦点一:最高光的戏是哪一场?
学委依稀记得,1997年左右,央视播了一部叫《岁月慢慢路漫漫》的电视剧,主角是五个下岗女工,在第一集张贴下岗职工名单的时候,一位女主角愤怒地撕掉了名单,随后就是她们独立自强,另谋出路的故事。
在该剧结尾处,特意让五位下岗女工说一下感受,那位怒撕名单的女工先是为自己在第一集的冲动道歉,然后说了现在生活多幸福:“现在让我回厂我还不一定愿意回呢”。
可以看出,在下岗潮轰轰烈烈的时代里,主流叙事都类似于黄宏的那句“我不下岗谁下岗”,要么慷慨激昂,要么轻描淡写,仿佛工人们突然大厦崩塌,只是生命中的一次感冒发烧,不足为虑。
而《漫长的季节》则添加了一段在下岗动员大会上暴打厂长的段落,尽管这次围殴是因为桃色新闻,但我们都能看出,作者对那段往事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愤怒。
台词在嘲讽曾经的鸡汤
我们的主流叙事中充满了轻易的和解、忍让、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但唯独缺少愤怒,而这也是该剧难能可贵之处。
另外,三老在KTV跳舞的那段也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情感冲击,既有廉颇老矣后让人感叹时光残忍的喟叹,也有心中执念始终无法平复的不甘,更让人羡慕:如果自己60岁的时候依然有两个挚友陪在身边,那也是件足够幸福的事。
焦点二:反派是否过于符号化?
该剧中的女性反派殷红略有工具人的嫌疑,似乎是为了促进沈墨黑化而设置的,而港商在勾引殷红时,用蹩脚的国语炫耀红酒,更是相当村炮,真实的风月场里,殷红这样的人能否被打动实在令人充满疑问。
但隔壁王同学则给出了另一个角度,在工厂体系中,反派似乎只有保卫科邢建春和厂长宋玉坤,仿佛只要摘除了这两个毒瘤,桦钢就会好起来。
但显然,这忽视了当时国企的结构性问题,让人没有意识到,彼时国企的困境是无解的。
同时,港商作为资本的代表成为反派,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也容易让很多人把矛头简单粗暴地指向资本。
焦点三:这是不是一部爹味剧?
/女性角色是不是过于薄弱?
因为某八卦大号的一篇檄文,《漫长的季节》是否爹味儿成了一个争执的焦点,但表现爹味儿,并不等于赞赏爹味儿。
王响在98年那条线上确实非常爹味,让人生厌,在外人面前将自己是开火车的,自己父亲是桦钢老人挂在嘴边,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老婆孩子的沟通永远以打压为主,所以可以看出儿子王阳与他有中国非常普遍的父子沟通障碍。
而龚彪似乎不是爹味儿,而是“儿子味儿”,他始终像个患上彼得潘症候群的成年人,虽然已经四十好几,但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由丽茹这个兼任老妈子的妻子照料,而偷钱买车的情节也像是偷拿父母钱给自己置办玩具的熊孩子。
但显然,剧组对这两位的性格缺点带有审视。王响家庭的悲剧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专制和跋扈,而且如果是赞扬某种现象,观众看完后应该觉得这个角色很酷,想要模仿。
但我相信,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成为王响或者龚彪。
此外,对于剧中的女性角色塑造,身为本次播客中唯一女性的隔壁王同学,进行了颇为尖锐的批评。
在她看来,剧中女性角色除黄丽茹外,都太弱了。这个强弱,不是像花木兰一样她就强,而是说她们在功能上,人物能量上都太弱了。创作团队始终没有考虑角色弧光,以及她们怎么去成长。
但这不是一个个例,现在无论是古偶还是所谓的现实主义,你会发现编剧人数有好多,有的电视剧能达到七八个人,实际上我觉得伤害性很大,而且的确是不一定女性编剧就会写出来女性的立场跟观点,有时候恰恰相反,他跟编剧的性别没关系,而是跟编剧的认知,还有他整个班子的底色、认知是相关的。
焦点四:结尾是否是“二舅文学”?
身为一个“再回首”的剧作,结尾处的“向前看,别回头”也引发了分歧,有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人觉得这如同春晚小品到最后必然声嘶力竭喊个口号,观众热烈鼓掌一样,把格调拉了下来。
也有人想到了去年引起极大争议的B站视频“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那个视频下有个评论,说“有的人被时代打倒了坐地上嚎,有的人站起来继续前行”。
从这句评论来看,显然该剧不属于“二舅文学”,因为老男孩三人组被时代打倒后,当时给了时代一耳光(打厂长),18年后又打掉了时代的门牙(王响弄清了儿子死的前因后果)。
武大郎被杀后,武松继续冲西门庆点头哈腰,庄敬自强,这是二舅文学,给哥哥报仇,那就是英雄好汉武二郎。
但这样的处理是否会消解这部剧稀缺的气质,几位同学在节目中有相当深入的探讨。
焦点五:正义的错位?
本剧虽然是悬疑剧,但打动人的更多是情怀,而且具有相当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导致其有十分强的观众指向性。
经历过下岗潮或者国企大院生活的观众会瞬间带入,而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会把它当做普通悬疑剧,或许很难共情。
不过对于剧中的凶案主线,周明提出了一个观点:正义的错位,也就是行凶者成了正义的追求者。特别是结合创作环境,再去审视剧中对于正义的追求,就会琢磨出更多的深意。
焦点六:小李到底算不算反派?
这可能是本期播客最意外的争论点。
而且我们随后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也有类似分歧。
很多人认为,李群,也就是后来的李局,只是一个理性至上的人物,他恪守着作为公安干警的规矩,正因为没有像马队一样冲动辞职,在最后真相大白时,他才利用自己的资源破案。
但也有同学持相反观点,认为李群起码代表了一种平庸之恶。
小伙伴们也可以在评论区对李群这个人物各抒己见,但学委希望大家在给出观点前思考三个问题:
1李群恪守的“规矩”是否会形成向上管理?
2傅卫军代替沈墨认罪,从剧情来看疑点重重,为何会草草结案?
3如果一个人升迁过程中的里程碑是一起冤假错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人?
焦点七:下岗潮时,我们经历了什么?
这几年有关东北的话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而大下岗是其中不得不谈的部分,甚至影响了如今的东北文化,而如今的找工作问题,也让现在的年轻人对父辈的经历更加感同身受。
本期播客的几位同学在童年时代都亲历了那场变化,有的发生在自己的家庭,有的见证了别的家庭因为这场变故而发生的动荡。
学委在这一环节暴露了“阶级敌人”的身份,石丰硕讲述了发生在自己亲属身上的颇具文学悲剧意味的故事。
说实话,从技术角度讲,这期播客问题很多,但所有人都在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比起虚伪的“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这份不畏惧冲突的坦诚无疑更加珍贵。
本文文案
学委丹尼尔
从没进过三分的东北三井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