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因《蜘蛛侠》一炮而红就“飘”了?想用实力说话,口碑却大翻车-全球快报

2023-06-21 08:08:49来源:腾讯网

因《蜘蛛侠》一炮而红就“飘”了?想用实力说话,口碑却大翻车

《蜘蛛侠:纵横宇宙》后有人替荷兰弟(汤姆·赫兰德)担心:

动画片拍出这个样子,还有多少人愿意看真人版蜘蛛侠在那里插科打诨呢?

大概是为了证明“实力”。


【资料图】

Apple TV+立刻上线了荷兰弟的新作:

拥挤的房间

The Crowded Room

改编自著名的人格分裂小说《24个比利》。

荷兰弟亲自主演并担纲制片人。

“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拍完后他迟迟无法出戏,于是宣布息影一年……

但。

饶是如此阵仗,烂番茄开分时还是吓了大家一跳:

仅仅20%新鲜度。

一度,甚至跌到了8%!!!

自上一次《偶像漩涡》9%开分以来,Sir还没这么震惊过。

烂片?

不不不,没那么简单。

没几日,观众爆米花指数开分,97%!

粉丝应援?

荷兰弟遭遇不公平待遇?

Sir连夜刷完,只能说,理想与现实之间,果然隔着鸿沟。

01

乍一看,《拥挤的房间》是部标准的悬疑剧。

故事从一起枪击案开始。

主角丹尼被捕,但拒不承认自己开了枪,并将一切罪行都推给了自己的室友:女孩亚莉安娜。

然而,这个女孩,警方却查无此人。

被杀了?

还是丹尼编造出来的谎言?

都不是。

剧集用了不少镜头语言和台词来暗示观众,丹尼的特别。

比如,和女孩亚莉安娜坐在地铁上准备去杀人时,亚莉安娜的第一个镜头,是她在地铁玻璃窗的倒影。

是虚的。

比如丹尼在学校被欺负时,他身边会跟着一个死党强尼,反击霸凌者。

但对方并没有什么反应。

一个经常被叫的词:

“怪胎”。

发生在一个男人帮他解围时。

也发生在他和毒贩交涉,和朋友谈话时。

是的。

你“猜”出来了,丹尼有人格分裂,以上出现的人物均为他自己。

有点意思?

可惜。

专业领域对此并不买账满意。

烂番茄上,至今是33%。

Metacritic上,专业评分停留在48分。

都没有达到及格线。

在《Variety》报道中,综艺电视评论家艾莉森赫尔曼说出了理由:

“不幸地空洞”。

大部分差评也是类似的说辞:节奏慢、冗长、乏味、无聊……

老实说,这也是Sir的第一观感。

为什么?

因为在众所周知主角是个精神分裂者的情况下,直到第四集最后一个镜头,剧集才正式挑明这个点。

这会让你疑惑:

这四集到底拍了个啥?我到底看了个啥?

但,仅仅用“空洞”就可以解释整部剧吗?

这里面,或许还有着更复杂的原因。

02

悬疑片里有一个最常用的手段:信息差

通过制造信息差,让故事的真相不断被抽丝剥茧,一层一层露出来。

或者。

让人觉得“无聊乏味”。

对于《24个比利》来说,无论你了不了解这个故事,它的核心信息都是早已透露的:主角是个人格分裂者。

这也是这个题材最难拍的地方。

因为“惊爆点”其实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其实可走的路很少:要么专注于主角的心理挖掘,要么在此基础上制造新的悬疑点。

但可惜。

《拥挤的房间》选了一条“意料之外”的路:

阿齐瓦·高斯曼(《美丽心灵》和《变形金刚5》编剧)依旧把“主角是个人格分裂者”当做核心悬疑点在用。

于是你看。

第一集出现的四个人格,在第二集、第三集中重复出现,第四集尽管增加了一个新的人格,但对于整个故事来说,依然是平行的,观众对于丹尼这个人的故事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是它最根本的失误。

可能有人会说,Sir你这样说,实在是难为主创了。

真的很难吗?

对比同样是讲人格分裂的电影。

《致命ID》,以此为悬念。

但就算观众猜出了住进旅店的十个人是同一个人的人格,这十个人格之间互相残杀的原因以及最后的反转,都给这个故事增加了新的悬念,整个故事是层层递进的。

《禁闭岛》同样如此。

就算观众猜出了主角是人格分裂,但在除了人格分裂这个悬念之外,更大的悬念是主角变成人格分裂的原因——他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所以,当故事的谜底揭晓时,观众也能获得恍然大悟的爽感。

而这两者。

甚至观众在初看的时候,还不知道那个“人格分裂”的核心信息。

所以啊。

不是我们要求太高,而是主创能力实在偏低。

思维太陈旧了。

以至于到了最后。

Sir会觉得,你花了4集的内容,还不如杜琪峰《神探》里4分钟来得有效。

退一步说。

就《24个比利》来说,其实也是完全可以放弃悬疑的。

它可以挖掘和探讨更多的东西。

往简单了做:

它可以作为一个载体,让人专注于表演,关注角色的冲突。

还记得前些年沙马兰的《分裂》吗?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凯文便是有24种人格的人。

影片里有一个长镜头。

一美“在线展示”如何一瞬间切换许多重人格,哪怕是只听声音,你都可以将不同人格分得一清二楚。

当同一副身体变换不同的人格后,表情、神态、语气、口音确实都随之改变,这种观感是令人惊奇的。

而这,也正是人们对故事原型比利最初惊讶的原因。

如果剧能把这种惊奇感做出来,肯定又是另一番效果。

但可惜。

至少前四集,《拥挤的房间》里不同人格还是由不同人饰演的,荷兰弟也并未表现出演技上的“天赋”。

往复杂了做:

它又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探讨社会文化的利弊。

可能你不知道。

一个强奸、杀人犯,只因为被诊断出多重人格,结果不止无罪释放,还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

他拥有一家小制片公司,甚至还靠售卖自己故事的版权大赚了一笔。

所以人们又羡慕和嫉妒了

他们不喜欢这家伙躲过了牢狱之灾

却还能赚钱

他和好莱坞很多大明星有往来,包括约翰尼 · 德普、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电影版《拥挤的房间》男主)、约翰 · 库萨克(《致命ID》男主)等等。

教他们如何饰演自己。

所以,当一个聪明的精神病人知道自己有“免死精牌”的时候,会不会与心理学家合谋?

会不会借此转移走大众的注意力?

要知道。

自从得知比利有24重人格后,几乎就没人再关心,那几个被强奸的女性遭遇了。

一个私人的心理学问题,完全可以拍成一个社会学问题。

但可惜,至少前四集,《拥挤的房间》忽略了任何层次的挖掘。

结果就是。

如果你知道这个剧是改编自《24个比利》,你会觉得信息含量极低,让人觉得乏味,以及故弄玄虚。

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它改编自什么,又会觉得整个故事极其生硬,缺乏现实的逻辑支撑。

最终33%的评分或许低了些。

但也情有可原。

03

那么问题来了,那开分97%,至今仍在90%高位的观众爆米花指数是咋回事?

没错。

这里有着很多人对荷兰弟遭受“委屈”的不平:

虽然这剧确实不行,但也不至于8%吧。

也有着我们对这位当红炸子鸡的期许:

老实说,在Sir眼里,荷兰弟是有些“飘”的。

《蜘蛛侠》大卖,人气爆棚,使得他一度对自己的实力有着过度的自信。

这从他那段怼马丁·斯科塞斯的言论就可以看出来。

“不信的话,你就去问马丁,他是不是想拍一部漫威电影。可是他不会拍。我拍过漫威,也拍过为了奥斯卡而筹备的影片。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两者是一样的。除了漫威电影贵上许多外。但我拆解那些角色的方式、导演雕琢故事和角色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只是规模不同。所以我真的认为它们都是真正的艺术。”

结果就是,很有信心地拍了这么一个很有难度的戏。

口碑砸了不说。

连表演,都有些应付不来了:

“我觉得自己的精神有些不对劲,再演戏我会发疯的。”

“我需要剃光头,因为我需要摆脱这个角色!”

他甚至因此去墨西哥休息了一个星期,又休养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出不了戏,于是决定淡出影坛休息一年……

这是个“教训”,更是个经验。

但与此同时。

如此高分,可能更多的是荷兰弟粉丝的“功劳”。

《拥挤的房间》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他表演的努力。

被继父威胁时的恐惧无助。

被女神拒绝时的卑微心痛。

被人格支配杀人时的震惊无措。

因为不是一人分饰多角的缘故,所以几场内心戏,他都很合格地完成了任务。

但如果你打开评论页面。

你便会发现,一个当红流量的拥趸,可以如何化正常为神奇。

嗯……

在粉丝的花式“鼓励”下。

荷兰弟也适时地在美国新闻网站HuffPost的报道中,对他们的支持表示了感谢。

问题是,这样真的是“鼓励”吗?

粉丝的无脑吹捧,真的不会让你的偶像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害了你的偶像吗?

只能说。

幸好烂番茄和Metacritic有着大众评分和专业评分的区隔。

好不好,自然一目了然。

不然。

真的就像剧中的角色一样。

沉浸在封闭认知空间里,无法认清自己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K梦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