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杨丽萍舞蹈再惹争议,艺术家的自我表达,边界在哪里?

2023-09-08 09:19:04来源:腾讯网

杨丽萍舞蹈再惹争议,艺术家的自我表达,边界在哪里?

9月5日,杨丽萍的舞蹈再度引起争议。


(相关资料图)

有观众晒出了舞蹈团现场的照片,先锋味十足,男女舞者的衣服极尽简约,整个舞蹈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原始状态。

不少带着孩子观看的观众表示接受不了,杨丽萍则回应这是“阴阳双修”。

杨丽萍的舞蹈因为尺度的关系曾引起过不少争议。

之前的《孔雀》中,男舞者的造型简练大胆,也曾让舆论哗然。杨丽萍的回应是男演员扮演的孔雀奉献出了全身羽毛,以此换取女孔雀的自由,舞蹈演员的衣服完全符合当时的意境。

喜欢的观众表示,没有注意过舞者的衣服,只是沉浸在了舞蹈氛围中。

不喜欢的观众表示,全场尴尬,坐立不安。

在更早之前她的两位徒弟表演孔雀耳鬓厮磨动作也曾被批评不雅。

为此她们也做了回应,表示自己是完全按照孔雀的生活形态来做的表演。

并找到了孔雀图来作为自己舞蹈的佐证,但即使如此,对很多人来说,说服力完全不够。

从国民度极高人人认可孔雀公主,到先锋味十足的现代艺术家,杨丽萍本人的艺术风格在几十年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开始的神似到追求极致形似,人的身体从舞蹈的配角走上主角,从展示舞蹈和技巧到满足倾诉欲,从大的层面来说,她正在完成自己从艺术到哲学的转变。

但这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连锁反应,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哲学,大凡带有先锋性质的探索总是伴随着争议。

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无非是三点,如何界定艺术?艺术的表边界感在哪里?艺术创作和表达是创作者的个人行为,还是要考虑大众的感受?

杨丽萍的舞蹈是不是艺术?

狭义的说艺术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广义的说以“美”的范畴统摄各门类,指绘画、雕刻、建筑、诗歌、音乐、舞蹈等活动。

简而言之,艺术技术性、审美性和形式性。

按照这个理解,杨丽萍的舞蹈无论是前期的空灵优雅,还是后期的火辣原始,都毫无疑问是艺术。

而且,因为她个人极高的审美修养和对身体的极致控制能力,她个人的舞台表现力从客观上来看,是有着极高审美价值的。

但作为人类社会的附属产品,艺术的审美价值不是全部。

艺术的表达的要有边界感吗?

任何事物都没有完全的自由,这是人类社会一条铁律,艺术表达也是,审丑和审美最低边界是不能伤害人类的基本情感。

电影《索多玛120天》就是反面典型。

该片讲述了一个击穿人类感受极限的故事,电影将时间设定在二战即将结束前的意大利。

4位有权有势的贵族掳走了16对少男少女,建立了一个他们想象中的乌托邦,在这个小小的王国里,他们就是所有的秩序。

该片没有几句台词,全靠大量的肢体语言和动作推进情节,影片的每一分钟都充斥着欲望、杀戮、猎奇、变态、暗黑、暴力,每一帧画面都在突破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从理论上来说,该片是想探讨和批判在绝对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下,人性极致的恶,但在宏大主题下虐待、屠杀、欲望过于写实的表达,让该片成了世界上被最多国家禁放的作品。

该片的原著萨德的其他作品因为过于“有伤风化,过于变态”,手稿被大量销毁,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被法国封禁,直到1960年,才陆续解封,但面世作品数量也不到其全部作品的4分之一。

萨德的行为成为了他作品的注脚,他不仅吃喝嫖赌,还做出了与父亲共用情人,与小姨子私奔,诱拐妇女,强暴女性和男性等各种他自认是行为艺术的行为,但这些就超出艺术的表达边界了。

即使现在喜欢萨德的人将萨德送上了古典主义伟大作家的宝座,但人们对他作品的肯定更多的也是来源于对某些特殊行为的研究和对文字阅读的快感,而不是他的行为和肆无忌惮的做派,他最后死于监狱里的疯人院。

换而言之,艺术表达是有边界的。

个人艺术个人欣赏的时候,是有自由度的,就如同萨德那些从未面世的四分之三的手稿,他可以自由挥洒,但艺术加上社会属性,面向公众的时候,表达就需要有边界了,所以他的手稿只剩了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即使在艺术手段上极致高明,但如果主题过于血腥、猎奇、邪恶、黑暗击碎了人类善意承受的底线,那么这个艺术产品就可以被称之为“不道德”,不适合被大面积传播。

艺术创作要如何面对大众

杨丽萍舞蹈,一而再,再而三的引起争议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事情,这至也许说明她对观众的引导不够,或者说她的舞蹈没有体现出如此编排的必要性。

很多人说芭蕾舞也有很多人跳,服装也不保守,为什么没人说?

芭蕾舞剧一来是有传承,芭蕾舞的服饰从开始到现在是有着明确演变过程的,很多舞剧的服装已经成为了制式服装,在公众的认知里是必须的样式。

二来,芭蕾舞本身就不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观众没有太多立场去批评,加之芭蕾舞的受众本来就是接受这种形式的观众。

拉丁等舞蹈也是如此。

而杨丽萍是以民族舞成名的,但她现在的舞蹈糅杂了更多现代舞甚至先锋艺术的元素,反差太大,其次她的舞台氛围没有体现出她舞蹈必须如的特征。

杨丽萍舞蹈,缠绵悱恻的动作并非今日始,多年前她的《两棵树》里就有不少类似的动作。

《两颗树》当年在春晚赢得喝彩一片,民间舞团更是无数人模仿,虽然演出《两棵树》的时候,杨丽萍和舞伴穿的确实比现在多,但动作幅度与现在相差无几。

当时的观众接受,不是观众更开放,而是整个舞蹈氛围让观众接受了这个情景是必须的,情绪是跟着舞蹈走的,视觉享受是美的。

而杨丽萍的新舞蹈,尽管还是尽力渲染了气氛,但在情绪和舞蹈动作上,有种炫技的成分,更多的是舞者的自嗨,并没有让太多观众感受到情绪的水到渠成和情节的必要性。

在舞蹈姿态上她更多的放弃了形式上的美感,而着力表达人性和欲望,短时冲击力有余,但整体氛围感不如之前。

这也导致了演员的舞姿在舞台连续看或许或很有张力,但若是看片段放出来,就完全没有其他舞蹈静态动作中的美感,观众看到更多的是猎奇

其实作为舞蹈家大可不必一味的孤芳自赏,完全站在舆论对立面,非要一争高下,用:“人生下来就是不穿衣服的”来作为回应。

毕竟生下来不穿衣服的后来也都穿了,穿衣服少并不一定就是艺术,一味的模仿,过于强调两性之间的交流,强调原始的性张力是舞蹈表达的手段之一,但不是舞蹈的全部。

不刻意强调阴阳双修的,不刻意展示身体的“孔雀舞”和《两棵树》也很美。

与其执拗的陷入自己的认知里,摒弃一切批评,不如从舞美、舞蹈编排、气氛,故事背景等等方面更好的引导观众,让观众相信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或者说,即使观众的品味不够高,观众也没有迎合艺术家的责任,如何引导观众的审美是艺术家的事。

但同时也要看到,即使艺术要面对观众,但观众并不总是对的。

1974年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近将自己完全交给观众6个小时,在这期间,人们可以对她做任何事,也可以使用事先准备的76件物品来对待她,观众不需要承担责任,

经过最初的犹豫后,人们开始行动了,有人触摸她,有人撕开她的衣服,有人用刀片割破她的皮肤,有人用玫瑰带刺的枝刺入她的腹部,6个小时之后,她被放在担架上离开,浑身鲜血淋漓,泪流满面。

小野洋子也做过类似的表演,叫做《切片》,内容是由她挑选几位观众,用剪刀一片一片剪掉她的外衣,当她的外衣全部被剪碎时,这个表演就算结束,但当外衣被剪完时,很多观众开始越界,主动剪碎了她的内衣。

可见,当面临太过有冲击力或者过于前卫的艺术时,观众不一定就能真正体会艺术家作品的含义,也不一定能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本意。

杨丽萍显然是知道自己作品的冲击力的,她在的入场券特意强调了不建议12岁以下儿童进入,即使12岁以上的儿童也建议家长陪同。

这相当于是对舞台人为进行了“分级制”。

只是舞蹈不同于影视剧,国内历来有家长带着孩子进行艺术熏陶和教育的传统。

有不少观众都晒出过看完舞蹈与杨丽萍的合影,这些合影照里不乏不到12岁的孩子,这大概也是很多家长在看完舞蹈后义愤填膺的理由之一。

杨丽萍的舞蹈造诣无疑是高的,这也是很多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去观看她舞蹈的理由。

只是她的舞蹈一直停留在动植物的“拟人叙事化”的舞蹈的舒适区,惯用动植物原始形态来讲述故事。

这样也导致了她的舞台,相对来说就更注重形体的展示,舞蹈叙事性不足,如果以后能走出舒适区,以她的艺术造诣应该会有更好的突破而不只是争议。

而观众,当下即使不能理解,也至少做到尊重艺术创作,不要见风就是雨,一种艺术形式到底好不好不是靠几张照片几次舆论来定论的,把一切交给时间。

当然如果短期内想要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就是严格执行12岁儿童禁止入内的规定吧。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