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讯息:《上车家族》开播,这才是买房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2-11-03 18:56:04来源:腾讯网
最近,鹤岗成为了新晋网红城市。
因为房价较低,年轻人花几万块,便能购置住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类似事情,被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先有25岁职业画师,花1.5万买房,从大城市搬到了鹤岗。
后有90后情侣,花4万买房,从江苏移居鹤岗。
话题之所以炒得火热,除房价够低之外,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于买房的执念。
在很多人看来,房子等于安身之所。
大城市太贵,就算曲线救国,也一定要上车。
这种买房执念,到底从何而来?
有了房子,就算幸福人生了吗?
针对这两个问题,TVB专门拍了部买房题材的剧。
开播即走红,豆瓣评分9.1——
《上车家族》。
在中国香港,有个说法,不管如何,都要先搭上楼市顺风车。
只要上了车,就不用担心被楼市抛弃。
于是,上车成了很多人的梦想,这也是《上车家族》的剧名由来。
2008年,许多人的买房梦破碎。
当时,香港经历金融风暴,房价和股市一起跌。
不仅,整条街贴满卖房信息。
中介也会主动打电话说,现在不放手,房子准会变成负资产。
故事主角车先生一家,决定卖楼套现。
他们以为半年内,楼价会跌至谷底。
到时候再买楼,会换来更宽敞舒适的住房。
结果,没想到房价不跌反升。
车先生一家四口,不仅上车梦破碎,甚至还要租房生活。
为了攒钱上车。
车先生和车太太,想尽一切方法。
吃饭,要么是水煮青菜,要么去食堂打最便宜的盒饭。
租屋也要再分租。
因为人多,行李堆的满满当当。
几十平米的住房,像一个迷你仓库。
车先生甚至打算让小女儿,住在天桥底下。
然后找人假装强奸犯,自己则扮演家暴父亲。
通过伪造家庭惨剧,来申请“体恤安置”的名额。
为了上车,这家人都快疯魔了,是名副其实的“上车家族”。
他们为啥这么拼呢?
因为普通人想上车,真的很难。
香港房子,种类很多。
其中,居屋和公屋很受普通市民的欢迎。
居屋,属于香港资助出售的公共房屋。
审核通过的市民,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房屋。
但住进居屋很难,每次都有几十万人申请,人数随随便便超额几十倍。
申请公屋的人,也不少。
许多年轻人,一到18岁就申请公屋。
为了匹配申请资格,他们甚至不惜减薪降职。
轮到公屋,就像进入了人生胜利组。
车先生和车太太,并非权贵阶层。
他们也在申请居屋。
表面上,他们攒钱买房,是为了“安居乐业”。
其实,真实的买房动机,远比这四个字复杂。
车先生一家,目前是租住上司的房子住。
他不但要在公司看领导脸色,下了班也要对其点头哈腰。
所以,车先生买房,是不想再寄人篱下。
车太太买房,有部分原因,是受亲戚的刺激。
曾经不如她的表妹,现在人生翻盘,住着宽敞房子。
车太心里很不平衡。
希望自己赶快住上敞亮的房子,可以跟表妹平起平坐。
为了买房,车先生一家用了不少歪心思。
编剧通过他们的故事,批判“只要省吃俭用勤劳奋斗,就能换来安身之所”的传统观念,已经崩塌。
在此基础上,该剧还拍出了很多直白的观念冲突。
车先生和车太太的买房执念,刻在了骨子里。
而Z世代长大的女儿,就抗拒买房。
她不想被买房套牢,束手束脚的过完一生。
对于买不买房这件事,双方各执一词,进行了激烈争吵。
除了一家四口的买房故事外。
编剧还试图从社会层面,来批判房子在这个时代的社会价值。
比如,没有房就结不了婚。
以及,没有房就低人一等。
为了活得体面,哪怕买凶宅,也要上车。
细思极恐的是。
剧中段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从现实生活取材。
而且,关于买房话题,这部剧算处理的很温和了。
之前,有部港片《维多利亚一号》直接把“香港买房有多难”,拍成了连环杀人恐怖片。
无论是《维多利亚一号》还是《上车家族》,都在讲一件事——房子把人逼到疯魔。
好像只要能买到房子,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无所谓了。
好像只要有了房子,一切都会走上正轨,此后顺风顺水。
真的是这样吗?
当房子脱离居住功能,变成地位象征、结婚资本,把人划为高低贵贱之分。
那它就不再是“家”的象征。
这才是本剧,最想传递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