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全球视点!高分综艺收官,口碑滑铁卢!这次不仅犯众怒,还侮辱了《红楼梦》

2022-11-09 17:52:53来源:腾讯网

这段时间让很多人愤怒的一件事,来自于一台综艺。

起因是这样子的:

芒果台做了一档小众的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评价颇好,豆瓣上的评分,一度甚至达到了8.6分。


(资料图)

但自前几天收官开始,突然暴跌,今天已经降到了6.6,且预计还会降下去。

为什么?

因为它在最后一集改编了一场《红楼梦》,惹了众怒。

还被骂出圈了。

节目里,宝钗、黛玉、探春化身恨嫁的宅斗心机女。

而柳湘莲、秦钟、北静王等人,化身“东八区的先生们”,讨论金陵十二钗哪个值得娶。

于是豆瓣的高赞是:

曹雪芹看了都要托梦鲨了编剧

为什么一档以宣扬传统文化为初心的节目,会沦落至此?

到底是我们太过较真?

还是这个世界太过宽容?

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01

先问一句:节目该骂吗?

答案是:当然该骂。

我想任何一个看过节目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简单来说,节目选取了原著占花令的一段。

经过改编,以及当下语言的“翻译”,交代了“十二钗”的人物性格和各方面评价。

但问题是。

即便有着原著打底,节目所呈现的,无论是台词和表演,依然让人大跌眼镜。

先说节目的主体:抽签环节。

第一个上场抽签的是探春,她抽到了“必得贵婿”的签。

只是——这娇羞的表情是怎么回事?

但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探春绝对不可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

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

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而节目呢?

在后来的内心独白环节,更是给她加上了几句让人一头雾水的“窃喜”:

我是抽到上上签了?

难道说

我要嫁给王孙公子了?

这,探春在节目组眼里,就那么贪慕虚荣且恨嫁吗?

非但如此。

接下来,妙玉给宝玉斟合欢酒。

大概节目组想要科普这个酒,并不是通常我们以为的夫妻专属,而是一种日常御寒消积的良药,那也就罢了。

但为什么要搞得妙玉的表情像存心擦边一样?

还特意安排后面的探春湘云窃笑?

以及,袭人这嗑CP的表情,是生怕观众体会不出来?

看到这里肉叔已经开始默念“莫生气,莫生气,气到病死无人替”,直到最重要的宝钗和黛玉戏份出现。

只能说,大概喜欢这俩人的,都会瞬间破防吧。

这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停机之德”薛宝钗内心OS:

既然不能嫁给皇上

那也要选个富贵男子嫁了才行

宝钗选的是公主陪读,不是秀女

这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咏絮之才”林黛玉内心OS:

在这个大观园里

我就是最没用的

但宝玉也不需要我有用

我就美美地来,美美地走

这是啥娇妻文学吗?

编剧理解中的宝姐姐和林妹妹就是这争宠的味儿?

我们都知道宝钗“动人”。

但能把这个理解成“长得动人”。

大概编剧的理解能力,也差不多只能混晋江圈了。

若是长得不动人

像猪八戒

那再有情

岂不也是猥琐?

我们都知道黛玉葬花。

那是黛玉把花当做一个有生命的人来看待,是对世间万物的有情。

而在节目里,这却是“美就够了”???

好吧。

其实这还不算最离谱的。

《美好年华研习社》的这次改编最引起众怒,更大的原因在于创新地加在旁边的一桌男性角色。

加入男演员,本无可厚非。

原著没有,改编得合适也未尝不可。

但,你听听这柳湘莲是怎么说探春的:

出身低心气还特别高

还没嫁出去

这么爱出风头

以后肯定没啥好下场

又是怎么评妙玉的:

搞了这么多花样

不还是为了吸引宝玉吗

假清高!

你跟我说这是感念尤三姐贞烈,削发出家的冷面二郎柳湘莲?

别说了,拔剑吧。

然后是旁边的秦钟和贾兰,一个是灵魂余额不足的妈宝男复读机;

黛玉是你表姑,不是表姨

一个是每个女性出来都要评一番适不适合娶的结婚狂。

你俩怕不是淫丧天香楼的贾珍和贾蓉吧(微笑)。

最后,宝玉出场,面朝观众:

林妹妹明明又美又会说

你们嫌她作

宝姐姐大气又端庄

你们又嫌她假

吓得弹幕极力撇清:我不是,我没有,你可别乱说。

我知道你写这些台词的目的是“大众偏见”,甚至“男凝视角”。

我知道你大概试图欲抑先扬。

但。

欲扬先抑真的可以这么搞吗?

重重地落下,再轻轻地扬起?

老实说,看到这里,肉叔本来也准备抛下一句:“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了。

但看着评论区的怒火。

再翻出以往的节目看了一遍。

发觉这事情。

好像并不是骂两句就能完事的。

02

再提一个问题:为何这节目先前能拿到8.6的高分,如今却迎来口碑滑铁卢?

是故意在最后一集释放出恶意吗?

想想也知道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骂得痛快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追问一句:

这种状况,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得首先提一下节目的定位。

用多年后重新合体的马可汪涵的话说,这个节目的目的,是“让具有传承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传播价值”。

说白了,是让年轻艺人研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再用音乐剧、走秀、现代舞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传统文化。

所以,有了饱受好评的第一集。

在那一集里,有历时接近半个小时的汉服秀场。

上百个模特,依次展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季节对应的装束,可谓气势恢宏。

除此之外,还有现场live的原创国风曲目,有《狗十三》女主张雪迎饰演的“能作掌中舞”的赵飞燕,有破次元壁插科打诨的汪涵马可二人组。

说真的,要是以后博物馆都能按这个规格进行展示,那肉叔真的双手支持,因为真的比戴着讲解器瞎逛的体验好太多了。

甚至,你能惊喜地听到女性主义的犀利吐槽。

年轻艺人扮演的班婕妤,在回答男装有没有这么紧的束腰时,答道:

你们男人何时苛待过自己

所以这个有诚意,也有女性意识的节目组,是故意把《红楼梦》拍成这样的吗?

很难说是。

更何况,它也不是没想拍好过。

为了《红楼梦》这一期,剧组还特地聘请了豪华的顾问团队:

在台前,有岳麓书院的哲学博士杨柳岸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教授周逵坐镇。

在台后的研习阶段,更是有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骆玉明教授亲自开班教学,讲解《红楼梦》。

但,事情到这里,反而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有这么专业的顾问团队托底,如果弘扬传统服饰之美和现代女性意识是节目组的初心,那么红楼梦怎么还能翻得这样彻底?

因为,你以为它做足了里子,实际上,它做的还是面子。

首先,对于节目来说,展现美是第一位的。

剧作则在其次。

所以你看它的妆造。

即使不算特别好,也总是有可取之处的。

但这个剧作,它又粗糙到什么程度呢?

就不谈表演了。

光是抽签、议论、独白、点评这四个环节的设置,就明显地轻重不分。

议论环节是如此激烈。

独白环节又如此浅薄。

这两个占比过大的环节,造成了节目本来要传递的想法大大打了折扣,甚至产生了偏差。

以至于点评再贴回原著,也没法把观众拉回来。

其次,对于综艺来说,团队的豪华是最重要的。

能不能起作用倒在其次。

一个对比。

还记得2006年,87版《红楼梦》的主演陈晓旭在北大做了一次演讲。

她说她是怎么得到这个角色的:

我以毛遂自荐的方式给导演写了一封信

当时还把我对《红楼梦》的理解

以及林黛玉的理解

写了很长很长的几页纸

然后给他寄过去

同时把我写的几首诗也寄了过去

B站:《2006年陈晓旭北大演讲,太有远见了》 UP主:一出好戏

而这一版的演员呢?

当汪涵问起“如果现实生活中有林黛玉这么个人”时,场上演员一脸抗拒,完全是在以自己的理解力理解着书中人物。

我就觉得她整个人就丧丧的那种

说话也不好好说

你跟她沟通

应该会挺累的吧

而所谓豪华团队呢?

老实说,他们对这个节目,能做的也极其有限。

现场专家们没能参与剧本筹备阶段,只能在舞台下,三令五申我们对林黛玉有太多误解。

唯一能够参与创作的骆玉明教授,他讲到黛玉追求纯粹的爱情,讲到宝玉对所有女性的敬爱,讲到自由意志和对命运的抗争。

错了吗?当然没有。

但演员显然似懂非懂,一脸懵逼。

是的。

节目组和演员的初心,也许并没有变。

但他们忽视了,扮演班婕妤、赵飞燕,和扮演《红楼梦》群芳,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前者,在历史上面目模糊,所以加一点揣测的内心OS,加一点现代女性议题的套路金句,大家喜闻乐见。

而后者,有八十回原著入木三分的刻画,失之毫厘便会差之千里。

所以,他们和编剧所想出来的那句找补,才会如此空洞无味:

在我看来呀

她们每一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

结果就是。

骆教授口中的纯粹爱情变成了娇妻文学。

有意识地拍好变成了无意识的懈怠。

演出结束,骂声已定。

03

但问题来了。

就像鲁迅所说,《红楼梦》,是人性的一面照妖镜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

其实《红楼梦》的翻拍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甚至前两年,还有一个叫《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的,跟87版原作的评分判若云泥。

但为何大众的反应没有这次这么激烈?

肉叔觉得,这种愤怒的背后。

原著是一方面。

女性题材,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是的。

即便被骂,肉叔也要说一句,在这个话题上,我们似乎有些过于敏感了。

我们时常见到有些人拿着一个片段几张截图就进行攻击。

也见到有些人以“误读经典”的由头去举报,去谩骂。

但问题是。

即便有足够的“理由”,但是封杀一切三观不合的行为,与那些狂热的饭圈文化又有什么区别?

更重要的是。

任何一颗射出的子弹,其实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来恐惧。

而如果把枪口对准女性题材,受伤害的也只能是女性题材本身。

这些年女性思潮崛起。

本来是喜闻乐见。

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其实国内大部分女性题材的创作并不能让人满意。

一个简单的例子。

它们往往会为了“正确”,为了“流量”,而把重心放在一两句金句式的口号上,而忘了丰满一个故事,一个角色。

拿前些年的《三十而已》来说。

即便你没有看过,想必也听过钟晓芹控诉男方的神台词:

都想避风谁当港啊

但然后呢?

顾佳的独立人设,要靠手撕小三林有有凸显。

而这个林有有,没有动机没有性格身世描写,只是编剧引发众怒的工具人。

而爽快离婚的钟晓芹,也在一连串的求复合后,就原谅了前夫性格上种种的缺陷,人设直接崩塌。

写再多的金句,也还是写不好一个具体的人。

为什么?

因为从危险和收益上来说。

选择金句,要远比写好一个人来得安全而有效。

所以你看《美好年华研习社》。

当林黛玉说上那么一句“我就美美地来,美美地走”。

当班婕妤说出那句对男权社会的讽刺。

目的其实很明显,就是要打造一些所谓的金句出来。

而当一个赶潮流式的创作方向加上一些简化的金句生造时,它给人带来误读的可能性就大大加大了。

于是结尾贾宝玉再喊出那样“金句”式的口号时。

人们看到的。

不会是反击,而是苍白的辩驳。

肉叔并不想为节目辩驳什么。

它的被骂,只能说“活该”。

只是有些担心:

如今创作环境已然不太乐观。

如果女性题材的创作也处于一直惊弓之鸟的状态,生怕有人会根据某个片段某张截图而进行举报的话。

那么创作的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

本来就单薄的女性形象,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脸谱化。

是的,我们可以争论。

甚至吐槽。

只有在争论中,我们才能更加理解经典,才能找到更好的创作方向。

但前提是。

切莫以价值观的名义,去扼杀它。

让它闭嘴,让它消失。

本日打工人:维伦纽瓦特了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