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报:让周迅王一博回到90年代的张大磊,希望能在影院里和大家重逢
2022-11-23 18:10:30来源:腾讯网
张大磊笑称王一博“是个很可爱的弟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八月》《蓝色列车》导演张大磊执导,周迅、王一博主演的短片《我的朋友》已于今晚上线。
作为一名80后导演,张大磊似乎并不急于融入主流商业市场,而是始终坚持着个性鲜明的作者表达。与《八月》中呈现的诗意岁月相似,《我的朋友》再次将镜头对准他心中无限追忆留恋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讲述一场举国欢腾的盛会落幕后的第二天,两个萍水相逢的年轻人之间的一丝情绪涟漪。
几年前侯孝贤曾鼓励张大磊,“年轻人,要一直拍下去。”在电影低潮期的当下,张大磊希望借由这支致敬电影院、致敬电影的短片向更多创作者发出邀请,请大家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起码在光影面前,大家都不孤单,希望我们可以有机会在影院里相遇相逢。”
娱理工作室独家对话张大磊导演,听他阐述了创作这支短片的心路历程。
张大磊导演
【再见朋友】
《我的朋友》是FIRST 青年电影展的展映短片,张大磊在其中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故事——
一个是周迅饰演的小周,在厂里的传达室上班,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
还有一个是王一博饰演的李默,曾经四海为家追寻理想,可是理想没找到他,最终他只能默默回到了厂里,像他的父辈们一样。落寞之际,没想到还有一场电影在等着他。
“这两个人各有各的难题和困境。在当下这种处境里面,我其实想表达一种鼓励,让大家都动起来,都参与进来,创作者都能选择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起码在光影面前,大家都不孤单。”张大磊说。
《我的朋友》,周迅、王一博
张大磊曾考虑过片名叫《再见朋友》,中文里的“再见”这个词意味深长,除了分别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层约定未来重逢的意思在里面。原本影片还有一个副标题叫“离别与重逢”,“现在离别太多了,好像每天都在离别,和人告别,和某种生活告别……同时也有重逢,希望重逢能更多一些。”
《我的朋友》则更直接取自片中的一句台词——当小周和李默第二次见面,李默的工友问她是谁的时候,李默介绍说,这是我的朋友。
“虽然他们两个之前只有过一面之交,但再次相见时就会有一种熟悉感。可能每个人看完会有不同感受,作为作者来说,我认为他们两个完全没有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感。第一次小周远远看着他在自行车棚里,脸上有着愁容和一些小小的伤感,但再见面的时候看到他变了,小周明白了他选择回归眼前的生活,还来看电影,他们之间的微妙情绪就在这里面了。”
《我的朋友》,周迅、王一博
【电影厂情结】
张大磊的父亲是一名资深剪辑师,张大磊从小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里长大,对电影厂有着浓厚的情结。
在《八月》那部凝聚着张大磊童年记忆的电影里,就曾以小男主角小雷的视角,去凝望为电影事业奉献的父辈,以及他们背后的经济体制转型浪潮。而这次的短片《我的朋友》,主角同样是制片厂子弟。
片中有两个细节可看出故事的发生地是一家电影制片厂:一个是周迅检票后给了地上散落的票根一个特写镜头,票根上有“青山省电影制片厂”字样;第二个细节是厂里的通知栏写着职工可携家属到标放厅看电影,标放厅、内参片都是当时的制片厂才会有的“福利”。
《我的朋友》
张大磊向我们表示,他非常怀念小时候大院里的氛围。
“那时候大家不分什么导演、摄影、场务,都是一个厂里的工友关系,拍戏只是一份工作,电影厂跟其他工厂没有太大区别。那时也不讲什么片酬,大家都是领工资补助,是一种很纯粹的环境。”
为了能让观众“重温上世纪90年代在电影院共同经历神奇的90分钟的那种感觉”,张大磊、美术指导兰志强及其团队花了很多心思去打造片中的工厂和老式放映厅:光束下打转的灰尘颗粒,放映中四处跑闹的孩子们,复古雅致的影厅内部装潢……
片中的电影厂在现实中曾经是一家化纤厂,是为数不多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老工厂。标放厅则由另一处的老式礼堂改造而成,美术组把灯箱、座椅、装饰物等全部去除,重新恢复成了上世纪90年代的样子。
【致敬新浪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如今天开放,很多“内参片”只有在电影学院、电影制片厂里才能看到。《我的朋友》里职工们看的电影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在90年代的中国是很先锋的电影。
张大磊小时候在内蒙电影厂的标放厅里看过很多电影,《青春祭》《遭遇激情》《红高粱》……神奇的是,他5岁就在大银幕上看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有一个镜头我一直印象很深,就是在太空舱里360度走,我始终不知道那是什么电影,直到长大后学电影才知道是《2001太空漫游》。
我还记得那天整个院子里的小孩都去看了,因为听说是一个能飞到天上的那种电影,结果完全看不懂。现在回想起来,它拍出的可能是一种孤独感。”
《我的朋友》
被问为什么要在《我的朋友》这支短片里致敬《四百击》,张大磊称,法国新浪潮是对他成为导演至关重要的美学观念。
“看过《四百击》之后,我才明白电影究竟要拍什么。我特别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倒不一定是他们的影像或风格本身影响了我,而是那股精神,那种自由的劲儿影响了我。为什么会出现这帮人?新浪潮的电影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刚好学校里的电影史也在讲它们。于是我就决定不转学了,我就做这个了。”
《四百击》
【怀念90年代】
《八月》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背景,是1994年小雷小升初的暑假。《我的朋友》的故事发生时间更加具象——1990年北京亚运会闭幕后的第二天。小周和李默在传达室内外相视沉默的时候,远处一群工人正在把厂里一个巨大的“盼盼”塑像拆卸运走。
在张大磊的成长记忆里,亚运会是一个举世瞩目、令人终生难忘的大事件。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在那之前中国从来没举办过如此盛大的活动。它不像2008年奥运会,奥运会的时候大家的眼界已经打开了,国力也大得多,而亚运会真的是全民都在出力,觉得我们一起办成了一件大事。”
《我的朋友》,周迅、王一博
“我记得那时崔健开演唱会集资,所有人都在捐钱,大学生很狂热,每晚在广场上借着路灯学习英语、朗诵诗歌,大家那么地团结,发自内心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当时才小学一年级,但已经能被那种气氛感染,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朝气蓬勃。在我心里的那段童年经历是五光十色的,特别美好。
所以在闭幕的第二天,我们小孩子都会特别失落,觉得这么大的盛会一下子就结束了,生活一下子就收住了,要和一种生活和一股气息告别了。”
这股莫名的失落和怅惘,在《我的朋友》里的两个主角身上也久久萦绕着。
《我的朋友》
【回归凡间】
这是继《花的游吟》《无名》之后,周迅和王一博的第三次合作,像在不同的时空重逢。要饰演上世纪90年代的工厂工人,对于二人来说都是新鲜的挑战。
周迅为了贴合女工形象,只做了与角色吻合的简单妆造,接近素颜。
《我的朋友》,周迅
王一博的复古文艺青年范儿、长发眼镜牛仔裤造型上过热搜,张大磊透露这个角色的定位是大学毕业后想出去看一看、寻找自己理想的年轻人。一开始他给这个角色想了几个造型方向,比如参考了顾城、海子等人的照片,最后决定让他看起来依旧保持着大学生的气质。
导演说,剧组只准备了一套假发和眼镜,没有备选,就直接让王一博试了,非常合适。
《我的朋友》,王一博
片中李默这个角色做了大量的情节留白——他的父母去哪了,他为什么要出去漂泊,又为什么决定在工厂留下,和工友叔叔之间是怎样的交情,都没有直接交代,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有一个重要细节是,当李默再次出现在工厂时,他把一头飘逸的长发剪成了干练的短发。“他回归了凡间,决定要当工人了,所以要有一个工人的样子,像他爸爸一样。”
这场理发的戏份因为篇幅原因在正片里删掉了,在幕后花絮短片里还能看到一点,显示了这个人物的内心转变。
《我的朋友》,王一博
【演员王一博】
张大磊拍《八月》,里面的所有演员都是他的亲戚朋友。到了《蓝色列车》时,他开始尝试与职业演员、明星(海清)合作。《我的朋友》两位主演都是当红明星,这令自称社恐的张大磊在见面前感到很紧张。
“说实话,我之前只听过王一博这个名字,不了解他有多大能量。知道是他们来演之后,我看了王一博的一些视频,他的气质很酷,一开始也有点担心他跟这个角色不太一样。
但第一面见完之后,我就踏实了。他特别礼貌,特别谦逊,然后也很稳,给了我特别大的空间和信心,让我能把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想象放到他身上。
这一次合作我认为他是非常专业的,而且没有‘专业的毛病’——导演都特别想要这种状态的演员,就是有经验,很专业,但同时又永远像第一次在做这件事的态度,是一次很舒服的合作。
《我的朋友》,王一博和导演张大磊
李默这个角色不好演,因为他没有大动作,没有大情节,全部都是内心的情绪,不好拿捏。稍微欠点火候,就容易显得很呆,这点上我觉得他是做过功课的。”
张大磊笑称王一博“是个很可爱的弟弟”:拍的时候他的话很少,一般跟他讲完戏之后,他不会马上回答,而是会自己想一会儿。有时候给他讲完戏,还要赶着去给群演们讲戏,远远看见他求助的眼神,就知道他还想继续跟导演讨论,或者是他想到了什么点子,就赶紧再回来跟他聊一下。
或许因为周迅和王一博已经多次合作过,后景里的群演也都是张大磊的朋友,之前就参演过他的作品,所以大家彼此都十分默契。片中周迅在传达室准备吃午饭、王一博坐在传达室门口等人、远处工人们搬运塑像的长镜头戏份,一共只拍摄了四条。张大磊给演员们讲完戏后,所有人就活灵活现地动起来了。
“摄影师吕松野的镜头永远像一双在凝视的眼睛,注视着镜头前发生的一切,他会敏锐地将最有价值的时刻捕捉下来,记录在光影里面。”张大磊说。
【继续“张大磊”】
很多人看完《我的朋友》后评价,“这很张大磊”。
“张大磊”似乎已经成为他自己影片风格的一种代名词,其中混杂着家乡内蒙情结、90年代童年记忆、苏联美学、法国新浪潮精神、考验市场耐心的长镜头,等等。
有朋友跟张大磊探讨过是否存在舒适区的问题,张大磊觉得,先不考虑那么多,“我现在的视角就是这个样子,我觉得这样能完成好这一部分的情感表达,我就先这么做。我做每一部作品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就是尽量把它完成好。”
《我的朋友》,导演张大磊
张大磊向我们透露了接下来两部电影长片的计划:一部是发生在2000年左右的故事,跟《八月》小雷的成长有点关系,又有点像《法兹》的加长版,但风格不太一样;还有一部是小品式电影,跟之前他的各个作品似乎也能搭上线。剧版《平原上的摩西》还在进行中。
“比如小时候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人,他是卖菜的,后来有一天我在学校门口看见他来送孩子。再后来,我和他的孩子一起踢足球,成为了相熟的朋友。在一个不大的城市里,各种人际关系会慢慢交织,起初只是很简单的相识,时间越久你会了解一个人越多。
我没有刻意去做什么世界或者宇宙,我只是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着迷。”
张大磊作品《八月》
标签: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