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伟又当“卖国者”,这“硬菜”时隔六年重返院线,等我三刷
2023-01-20 05:59:24来源:腾讯网
破8000万了。
(相关资料图)
春节档预售,没想到首先脱颖而出的,是“最不春节档”的一部。
为什么这么说?
看这
《无名》
虽然说春节档早已不限于合家欢,战争、科幻、悬疑,观众接受了更多的类型。
但依然没见过
别人宣传铺天盖地,它话少;
别人的海报炸裂,它就只有俩人,还黑白。
就这,还有那么多人抢着要看。
凭什么?
主演王一博的人气,男神梁朝伟再演民国谍战戏,还有周迅、黄磊、王传君……
但这些Sir觉得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大的期待无疑是他
程耳。
《罗曼蒂克消亡史》六年后,才重返院线。
为了这部《无名》,他走上前台,还亲自参与宣传,搞出来一堆“先锋操作”
调侃是超级商业片,回应网友的各种质疑,在各路平台上带着主创给电影打call。
下力的程度,看得出导演是豁出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什么样的电影,让程耳如此全情投入?
看过了试片Sir要说,今年春节档,来了道前所未有的硬菜。
(本文没有剧透,请放心食用)
01
梁朝伟又演了一回“易先生”?
时代的背景类似,但这一次更复杂。
上海“孤岛时期”,虽然被日本占领,但因为租界的关系,成为各方拉锯的前沿
英美集团,德意势力,日本,汪伪政权,重庆政府,乃至延安方面,都把上海当作最重要的情报交流中心。
在历史上,像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珍珠港这样重大事件的情报,上海都曾是它传递路径中的重要一站。
因此,这里的谍战交锋,重要性丝毫不弱于正面战场,小的,影响一场战斗的胜负,大的,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
而这一次的《无名》,主舞台就是汪伪政权在上海的情报部门。
从一群“卖国者”的内部,去审视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但了解这个故事之前。
要准备好应对程耳不按套路出牌的讲述方式。
打乱的故事线,迷宫一样的细节呼应,程耳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参与感”
当观众被突然扔进了一个掐头去尾的情节中,他必须自己去寻找故事的脉络,随着给到的信息增加,观众逐渐对这个故事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理解。
这回的《无名》当然也一样。
1938,1941,1944,1945。
是电影中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对应电影中几段被切碎,但又互相关联的剧情。
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明面上的身份是汪伪政府上海情报部门的主管。
片中展现了两次审问犯人的情节:
第一段,1941。
审讯一个国民政府在上海的情报头子,他一脸笑意地劝说,日军力量多么强,投靠以后能得到多大的优待。
还放了对方一条生路。
此时的他一脸笑意,充满信心,等待对方“开窍”。
而第二段,同样是审讯,一个重庆来的刺客,何先生开头的劝说和前一段的一模一样,连话术都是一样,但话没讲完,却被对方直接打断。
何先生脸色尴尬且凝重。
原因无他。
时间已经到了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
何先生对于这个刺客的处理方式也很简单明了
杀。
因为,留着也没用了。
几个汪伪政府情报部门公务员的日常:吃饭,喝酒,追捕,审讯,打人,杀人……
用麻木,抵消恐惧。
可能有人好奇,为什么Sir不介绍角色?
“无名”。
电影中绝大多数角色,没有名字,连姓都很少提到。
那些日常,指代不是这几个人,而是那一群人。
其中有好人,有坏人,但更多的人是好坏难辨,正邪难分。
毫不夸张地说,直到电影最后一秒,故事依然还存在反转的可能性。
02
可能有人会说,何必这么麻烦?
我就想看个电影而已。
嘿,这回导演也想到了这一点,还记得那个宣传语么?
看这叙述手法似乎都已经把一些观众拒之门外了,又怎么能商业得起来呢?
如果抛开故事,《无名》也有它的plan B。
作为谍战类型片的元素,它基本都有。
比如抓捕时,惊险刺激的枪战。
比如审讯时,血浆喷射的虐杀。
更别说打斗,预告片里就已经展现了部分峥嵘
梁朝伟和王一博,这一老一少,将有一场搏命死斗。
谁正谁反?
Sir不剧透,只是想说,电影中哪怕是这场搏斗,导演都埋下了很多细节和设计。
一个细节。
打斗中有几个明显的镜头,会显得很奇怪。
但看完电影之后,才能细思恐极地回想……
总之,哪怕是打斗,也不只是为了精彩,随便打的。
这些元素保证了,即便观众被剧情一时难住,也很容易寻找到新的爽点。
但作为资深影迷来说。
程耳真正的爽点,肯定不止是这些商业的东西。
大家为什么会对程耳导演有这样的期待?
原因,就是他的电影,会有一种很强的“高级感”。
这个词儿很虚,但在程耳的电影里,是显而易见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有一幕印象深刻
陆先生带着手下与日本人谈判,谈崩了。
屋子里瞬间枪火四射,打成一团,但陆先生站起身,在双方的互射中,从容离开,连步子都不曾慢一步。
在老派人身上,再残酷的厮杀,死再多人,也不在对头面前露怯,不影响自己分毫。
这是一种老派人的体面。
讲究、自信、骄傲……
也因此陆先生在去往香港时,面对边检官,毫无尊严举起双手的画面。
才彻底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从人物的行为逻辑,到故事的主题思考,都有着明显的“雕琢”,导演靠着堆砌大量细节,最终完成作者表达,而且反复推敲之后可以逻辑自洽。
这就是程耳电影的高级。
而《无名》这一回,也继承了这一点。
举个例子。
狗。
电影中有三次使用狗作为意象。
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防空洞里都是躲避的难民,一条瘸了腿的狗逃了进来,被士兵驱赶,用半块饼引到了防空洞之外。
另一边,轰炸广州的日军飞机上,一只柴犬带着防风眼镜,裹着衣服,背后还绣着一个大大的太阳旗,被取名叫做“罗斯福”。
而到了1945年,汪精卫死在日本的消息传来,汪伪政府人心惶惶,树倒猢狲散。
同样有一条狗,夹着尾巴,离开了生活的院子。
这种用狗来映射时局,一句台词不用说,观众都能看得懂。
那个超级商业大片的调侃,重点不在“商业”,而在“大片”。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
《无名》这回和《罗曼蒂克》一样,在这一点上,做了重点打磨,甚至有时候不用台词,仅凭借一些镜头语言,画面设计,都能让你猜出剧情的进展。
用冷暖色调的切换,展现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
用这种俯视角度,从光的方向,几乎可以预判情节的走向。(从光到黑暗,从黑暗走向光)
还有在展现战争残酷的群像时。
用慢镜头、空镜、大远景,雕塑历史影像。
更别说声效表现。
电影中情报部的几个老狐狸,每一次言谈交锋的时候,总是会伴随着声效的变化,挑动观众的情绪,时而紧张,时而舒缓。
同时,当角色内心陷入挣扎的时候,如汽笛一样的声效也会出现,放慢节奏的同时,也提醒观众:
别错过,这是情节的重要转折点。
可以说,哪怕抛开导演本身的作者表达。
不在乎那些商业类型的元素。
《无名》也能凭借视听效果,捕获绝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
这是一部真正的“大片”。
03
2016年12月16日,贺岁档期。
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
这部投资1.5亿的大片,最终只收获了1.18亿的票房。
但之后几年,这部在当时票房扑街的电影,却逐渐被很多人发现了它的优质,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各种“遗珠”电影榜单的常客。
被称作国产电影难得的佳作。
连电影中导演的调侃,也被不少人反复拿来玩梗:
一部没有准备让大家看懂的电影。
让大家看不懂,它似乎就应该接受这样失败的命运。
但事实是什么呢?
那些所谓“简单而成功”的电影,也并没有让大环境变得更好,甚至因为它们,电影的存在感都在缓慢下降。
在这个娱乐产业全面兴盛的年代,注意力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电影存留的底气是什么呢?
以《无名》为代表的电影,可能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某种尝试
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好的投入,做出最一流的成果。
哪怕它没有主动去讨好观众,哪怕因此失去观众中的最大群体。
但是。
就像《罗曼蒂克消亡史》。
那些真心做的成果,就像金子,终究会被人看见它发光的本色。
这一次,《无名》直接跻身春节档,是不是头铁?
但Sir想,观众对于春节档的口味和诉求,已经开始改变。
观众需要的不会只是无脑发泄。
因为一场吵闹过后,大家终究会冷静下来,找到真正浸润人心的作品。
就像之前《中国奇谭》的总导演对观众看不懂的回应:创作者有责任提高观众审美门槛。
而这条路,程耳已经走了很多年。
从二十多年前,他那个被称作“北电史上最牛毕业作品”开始,他就一直在试图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第三个人》《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几年磨一部,一部比一部好,但就缺一次,“超级商业片”。
不按套路出牌的电影,真的就无法商业?
春节档的预售票房,已经刷新了我们原有的观念。
作为每年最挤的一个档期。
春节档,缺电影吗?
不缺。
但春节档真的不缺电影吗?
缺。
缺一部放在任何档期,都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
就等《无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标签: 日本_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