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让人看到“国漫”真正的希望
2023-01-20 18:54:50来源:腾讯网
作者 | 阿树
豆瓣上,14万人给《中国奇谭》打出9.4的高分。
其中,最广受好评的,莫过于《小妖怪的夏天》,看哭了无数打工人。而我更想谈的,是可能没那么容易看得懂的《鹅鹅鹅》。
【资料图】
没有一句台词的默剧,无声片时代的字幕卡,高度写意、甚至近乎抽象的黑白画面与一抹怪异的红,集齐了恐怖阴森、怪异诡谲、恶趣味和狗血,同时又富含一种奇绝的浪漫、含蓄的韵味,以及一种怅然若失的伤感。
《中国奇谭》第二集《鹅鹅鹅》海报
说《鹅鹅鹅》是这三十年来最大胆的中国动画,并不为过,甚至有《天书奇谭》的风采。但站在美学层面,它比《天书奇谭》更纯粹,更复杂,同时也更现代。
我说,《鹅鹅鹅》了不起的地方,是它复活了美影厂消逝已久的创造力。
更了不起的在于,《鹅鹅鹅》不是一个特例,在《中国奇谭》至今播出的四集当中,每一集,每一个故事——尽管艺术形式天差地别,美学内核也颇为迥异——都具备一种非凡的、大胆的、鲜活的艺术想象力。
这种气象,在国产影视所有分支领域都已经荡然无存了。
《中国奇谭》的豆瓣评分页面,14万人打出9.4分
比起这些年虚张声势的、号称”国漫崛起“的小儿科,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国奇谭》,才是真正有资格肩负这一责任与荣誉的作品。
至少,这次我们真正看到了希望。
01
欢迎来到鹅山
那么,还是先从《鹅鹅鹅》谈起。
这是《中国奇谭》的第二集。这个17分钟的动画短片,一开头就给出了近乎狂妄的叙事风格。
”这里是鹅山,是你失踪的地方。“
一句台词,强行把观众拽入故事,没有中介状态的叙述者,片子直接给定了观众的身份:你,就是那位途径鹅山送鹅的货郎。比很多第二人称的叙事作品都霸道。
送鹅货郎
观众几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摇身变成了片中的倒霉蛋。
无声的“台词”也给你判了“死刑”:你,失踪了。这注定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这种近乎霸权主义的叙事视角,很少见。
创作者的意图很明显,要压倒观众的感知力,一脚将你踹进这场噩梦之中。
从故事来看,这其实是个少儿不宜的片子,难怪有家长在热搜下讨伐。但动画不是少儿或者低幼的专属,也可能是复杂的美学载体。
《鹅鹅鹅》就是这种载体之一,动画充斥着一些扭曲的可怖意象,比如,货郎遇见的狐狸书生,就画着一脸怪异的红妆。他的面孔会猛然变形,张开深渊一般的大嘴,直接占满了整个画面。这种构图,其实是挪用自邪典恐怖片的传统。
货郎路遇狐狸书生
邪典气质,是对《鹅鹅鹅》相对准确的描述。英文为Cult Film的邪典片,带有一种诡异的恶趣味。在早期邵氏影片、日本特摄片、欧美科幻恐怖片中比较常见。
而《鹅鹅鹅》最有创造力的地方在于,它以中国传统山水写意画的方式,在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中找到了养分,以此呈现这种狂乱的邪典感,拿捏一种古典与后现代相融合的奇特美学。
《鹅鹅鹅》在哥特式邪典风格中融入中国古典水墨画美学
讲完动画的气质,再回到《鹅鹅鹅》的故事本身。
《鹅鹅鹅》改写了一篇南朝的志怪小说《鹅笼书生》,原文只有几百字,有些猎奇,有些狗血。
《鹅鹅鹅》保留了志怪的奇情色彩。片中,狐狸书生的心上人,是兔子精,兔子精心里却藏了只猪妖,猪妖爱上的是一只鹅精。最终,鹅精对作为主角的你,产生了情愫。
狐狸书生和兔子精
这是一个套娃式的狗血多角恋。但因为足够诡异,中和掉了俗套感。
这里的“心上人”,是物理意义上的——他们挨个把人从身体里掏出来。狐狸身体住着兔子,兔子身体住着猪,猪身体里是鹅。
《鹅鹅鹅》说不上有什么巧妙的故事内核,有什么深奥的主题思想。与故事设定的隐喻相比,美学层面的解读更有意义。它告诉观众的是,风格即内容,形式即美学。
怪异的、诡谲的、阴森可怖的,恶趣味的。浪漫的,悲愁的,伤感的。古典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西方的,东方的。
如此简单的叙事,混杂着如此繁复的审美趣味,但又有着浑然一体的统一性,丝毫不显割裂和臃杂。
最终,鹅精对你的情愫,被骤然打断,在你即将踏入爱丽丝的兔子洞之际,一切都消散了。
鹅精的耳坠化作飞鸟
那种危险的、未知的、浪漫的事物,在即将发生的时刻,消逝了。这是“美”的最大缺憾。
由此,西式的暗黑邪典气质,最终溶解于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意境。基于这种美学逻辑,你经历了这场噩梦后,你会感到怅然若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伤感,这是创作者最后留下的温柔。
要我说,《鹅鹅鹅》最让人叫绝的地方正在于此,它在恐怖与浪漫之间,探索了一种危险的美。
之所以先聊《鹅鹅鹅》,是因为,这部恐怖动画打动我的,是它浸透着一种劲儿。这种感觉很难具象化。可能很难讲清它是什么,但我能说明白的是,它不是什么。
它不是平和的、不是精致的、不是温情的、不是中庸的。重要的是,它不妥协。
它告诉我们,涉足某种未知的领地,也可能诞生一种危险的美。
《鹅鹅鹅》最值得肯定的,是它开掘了一种新的讲故事的领域。这一点,可看作《中国奇谭》的某种共性。
02
去他的神话
现在,收起我的偏爱,该讲讲整个系列了。
所谓新故事的领域,目前放出的四集,都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小妖怪的夏天》(以下简称“小妖怪”),取自神话故事——《西游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历来都是以神话视角叙述的。
《小妖怪的夏天》海报
颠覆性的《大话西游》,所解构的,也只是神话内部的崇高性与严肃性。
《大话西游》反神话的最后,其实建立了新神话,是神、佛如何重生的故事。
《小妖怪》跟所有神话新编故事都不一样。它提供了一个“去神话”的视角,讲了万万千千“Nobody”的故事。
“Nobody”是《小妖怪》的英文片名,意如其名,它聚焦无名小辈,是《西游记》里一脚就可能被踩死的蝼蚁般的小妖。
小猪妖
《小妖怪》的整体气质,很现代、很当下。这只无名小猪妖,离开絮絮叨叨的母亲,成了山寨里的基层员工。跟他一样的芸芸众妖,无权无势。他们的意见,永远不会被人听见。一如我们这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平庸小辈、透明人。
故事同样简单,围绕一场等待唐僧跌落的陷阱展开。小猪妖和他的同事,乌鸦精,不舍昼夜地干各种脏活累活,被剥削的同时,却没能得到任何回报。
小妖怪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立志出人头地。但上头朝令夕改,他们的工作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这种“价值的否定”才是最致命的。
小猪妖的鬃毛被用来刷锅
《小妖怪》的叙事是鲜活的,跟《鹅鹅鹅》相通的是,它盘活了陈旧的叙事资源,赋予其更具现代感的审美视角。
这种艺术能量,是华语影视最为匮乏的。不像某些取材古代的古装片,讲述的全是历史倒退的思想糟粕。
《小妖怪》有自我觉醒的主题,不过,看似温情的结局,对我个人来说,略有些遗憾。据说创作者原本的构思不是这样的,而是定格在小妖怪被一脚踩死的瞬间。
小猪妖被孙悟空手下留情救起,并得到了三根保命毫毛
果真如此的话,其力量感,是难以言喻的。我始终相信,好的故事,从来不刻意追求圆满。
第三集《林林》讲的还是妖。不过,这个猎人与狼相纠葛的悲剧故事,古今中外都不少见。相对而言略显平庸一些。但作为目前系列中唯一的三维动画,《林林》的细节表现力,以及对情绪的堆叠,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以下简称“乡村巴士”),堪称惊艳。
《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海报
一改前三集的架空与幻想世界,《乡村巴士》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细节。
不到20分钟的小短片,生活细节之丰富程度,不亚于一部乡村生活的纪录片。
围老人们坐村口一块吃饭,永远在等汽车却不能上车的傻子,学校的手工铃声、武术课,昏黄灯下,帮母亲剥花生……细节到窗台的各种老式物件,都有精心的呈现。
《乡村巴士》的清新气质,令人联想到宫崎骏的作品。但是,它完完全全符合我们对中国乡村的回忆。比起日式的田园小清新,《乡村巴士》真实感更强,乡土气息更浓。
《乡村巴士》里的村落
而《乡村巴士》又不是现实主义的,它不符合透视原理,不规则的、畸变的构图,带来微妙的扭曲感,预示着生活之外的力量。
王孩儿在后村的山洞被妖怪吓傻了,三爷爷家来了妖怪,帮他做家务,而主人翁,“我”,也获得了三个影子。
现实感之外,还有另一个叙事的空间,乡村传说带来的奇幻感。在日常与幻想的中间地带,创作者寻找到了最动人的诗意——那就是如何讲述一种消逝。
狗的尸体,长出了绿藤。“我”给死去的蚂蚱办了葬礼。三爷爷家的妖怪出走了。后山求子庙里的神仙,也起身离开了,带走了众多金色的娃娃。
狗的尸体长出绿腾
“我”的三个影子,只剩下了一个。
这种悲伤,没有过多的着墨,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台词是多余的,特写是多余的,眼泪是多余的。
创作者也没有过多展现“神隐”背后现实主义逻辑和戏剧冲突,只简单交代了一句:承包商来了,公共厕所建起来了。
村落里建起了公共厕所
但我们都感受到了,这该死的、真实的、深重的失去感。
片子最后,白茫茫的雪天,唢呐声与鼓声的交响,营造出力透纸背的苍茫与孤寂。空中炸响了冲天炮,像是一种无望的呼唤,也像是悲沉的祭奠。
跟前两集一样,《乡村巴士》的叙事空间,也是全新的。看似披着宫崎骏的皮,其实承载着最地道的中国乡野传说、最真实的中国乡村生活的画卷。
以及,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乡村如何消亡。
《乡村巴士》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首散文诗。
03
上美影
我没有特意去了解《中国奇谭》创作者的年龄结构。
但作品的气息是掩盖不住的,那种鲜活的、朝气勃勃的能量,更多是属于年轻人的。
《中国奇谭》每个故事都很短,单拧出来,只是一集集的短片。短片创作比长片有更多的自由度,这种小项目的自由,既摆脱了商业的束缚,也在理念表达和美学风格上,留足了空间。
无论如何,《中国奇谭》给人最大的惊喜,是它让我们有动力去想象一种未来的可能性。
《中国奇谭》海报
“国漫崛起”这个口号,已经被某些虚张声势的作品营销烂了。我更愿意称《中国奇谭》为“上美影”的复兴。
上美影,也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奇谭》的出品方。一如片名,它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叙事空间。而《中国奇谭》的最终品质,也对得起上美影的招牌,尽管后者已经落寞多年。
如今的年轻一代很难想象,曾经的上美影,到底有多辉煌。
我们所熟知的《哪吒闹海》、《宝莲灯》、《天书奇谭》等,都出自于此。其中,《大闹天宫》,真正展现中国动画匠心的巅峰之作。
《哪吒闹海》
凭借这些作品,上美影将中国动画推向了世界,并在世界动画史上,留下了”中国学派“的一席之地。
1983年,《大闹天宫》在巴黎上映一个月,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观影记录。法国《人道报》称它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像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世界报》也不吝笔墨,赞美《大闹天宫》“既具有一般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动画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大闹天宫》
即便是日本,也有很多后来成为大师的动画人向上美影取经,纷纷前来参观和拜访。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作品的留白、写意和深邃的东方神韵,启发了已故动画大师高畑勋,开创了自成体系的叙事风格。
《小蝌蚪找妈妈》
《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更是中国画派的铁杆粉丝,即便晚年身患癌症,也前来拜访他的偶像——《大闹天宫》导演万籁鸣。
同样,中国人最熟知的宫崎骏,也对上美影推崇备至,80年代,他也曾专门来上海拜访过。
不过,此时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上美影面临着生存与盈利的压力。宫崎骏和高田勋参观发现,这里只关心效益问题,颇有些失望,悻悻而归。
90年代之后,上美影作品虽多,但大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沉寂了这么多年,《中国奇谭》再度惊艳了世人,目前,14万人在豆瓣上给《中国奇谭》打出了9.4的高分,甚至超过了《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海报
在我看来,这部动画短篇集,有太多《天书奇谭》(1983年)的风骨。
与《大闹天宫》这种传统风格的“匠心”不同,《天书奇谭》则体现了一种真正自觉的创作,化用了一个不太知名的神话传说,倾注了很多批判性的现代表达,关于权力、技术、贪欲,关于正与邪的复杂性。
《中国奇谭》既继承了这种创作的遗蕴,也找到上美影久违的创作方向,那就是,在陈旧古老的文化里,寻找新故事、新表达的可能性。
这个传统在国产影视中已经丢失很久了,而西方电影,依然反复地讲述属于他们的奥德修斯,从神话时代讲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讲到了天空殖民主义时代。
庆幸的是,《中国奇谭》,也展现了这种开天辟地的叙事能力。
编辑 | 吴擎
排版 | 茜雯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