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点:《他是谁》“短小精悍”的艾莹案,你们看懂了吗?
2023-03-20 06:56:54来源:腾讯网
《他是谁》播出近半,主线有两大案:连环杀人案、碎尸案,一个存在感极高但暂时处于“潜伏”状态,另一个则逐渐揭开帷幕,出现了关键线索。
单元案件则经历了高姐案、艾莹案、薛家健案,但薛家健性侵案在第10集已经基本完结,不少观众还在为第4集便收尾的艾莹案感到迷惑:“没看懂”。
(相关资料图)
艾莹案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个案件与碎尸案有什么关系?案件想表达什么?这些问题困扰了不少观众,今天,我们便仔细回捋一下神秘的艾莹案。
艾莹案与碎尸案的关系
碎尸案最初出现时,警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找到受害人身份,为此卫国平带领三大队翻了体积庞大的垃圾山,从中查到了疑似受害人的尸块与个人用品。
在搜索到的衣物上面,警方获取“爱卿”这个名字,从而推测这可能是受害人的名字,在失踪人员的调查中格外关注爱字,因此发现了“失踪”的艾莹。
其实“爱卿”这个名字是真正受害人余爱芹名字中“爱芹”的谐音。
这一细节的处理,可能借鉴了原型“南大碎尸案”中受害人有将名字中“青”字化写成“卿”的习惯,都是年华正好的卿卿佳人,奈何被恶魔盯上。
回到被“误认”的艾莹,她之所以被警方怀疑是受害人,一是因为化名“爱爱”在浴场兼职,爱爱与爱卿相似;二是浴场同事反映她几日前突然不告而别。
与受害人有共通之处的化名、突然失踪的行动轨迹,这些都很符合受害者特殊,警方便开查艾莹的真实身份,从而揭开了一个家暴反杀单元案件。
所以,艾莹与碎尸案完全无关,只是因为两个案件发生时间接近,受害人有相似之处在警方调查碎尸案时意外攻破,两个案件原本是并行的。
同时,有不少观众认为艾莹是前期夜晚遇袭的受害者之一,这一点也是误解,在碎尸案曝光之前,剧中一共展现过两位年轻女性被加害者盯上的镜头。
一个是戴眼镜的无名女孩。
她从坐公交车时被人尾随,对方一直盯到女孩家中,并在她上厕所时袭击了她,这个案件最终受害人如何尚未公开,疑似是另一个单元案件的内容。
另一个是准新娘小雅,她是薛家健性侵案受害者之一。
这两个女孩遇袭的镜头都与艾莹案无关,艾莹的案件从第4集中她被误认成碎尸案受害者开始,至第4集结尾处自首便结束了,全长仅用时33分钟。
短而不简的案件,细节暗示很多
从时长来看,艾莹案相当“短小”,完全没有第三个单元案薛家健性侵案着墨多、叙述详细,但这个案件所涉及的细节却很丰富,信息与逻辑也很完整。
这个案件死者是闫春生,凶手是艾莹,两人身份一开始被警方弄反,最后艾莹主动自首,审讯剧情被镜头简化,艾莹只透露了一句:他早就该死,他不是人。
仔细看艾莹自首前警方对她个人与家庭的调查,在幼儿园同事眼中,她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非常努力的老师,备受学生喜爱。
从艾莹在浴场兼职时也不忘带着教学笔记,也能看出人物对教师工作的热爱。
艾莹的工作顺利,家庭却不幸福,夫妻两人经常因为无子争吵,据丈夫前同事透露,艾莹因为“无法生育”,长期遭到丈夫闫春生的暴打。
随后警方查到艾莹曾经流过产,真正不能生育的其实是闫春生,警方前期因此怀疑艾莹出轨被闫春生发现,后者发现后杀害了艾莹。
后续剧情反转,实情是艾莹杀了闫春生,从仅有的一句口供可推出是“妻子遭遇家暴反杀了丈夫”,这一点调查过程中便有所暗示,关键人物是那名男童。
案发当天,男童曾在艾莹家门口看到一个浑身是血的夹克衣男人,显然,先施暴的是经常家暴妻子的闫春生,最终艾莹反杀了对方。
对于闫春生最后一次施暴原因,因为前期有警方的推测,大部分观众都认识导火索是艾莹出轨,但因为艾莹本身也是长期家暴的受害者,大家对她出轨很宽容。
但,艾莹真的出轨了吗?仔细看剧情,你会发现还有一层更残忍的真相。
艾莹拥有无论在90年代还是当下都很体面、有前景的工作,她也对工作充满热情,这种情况下,艾莹为什么又要去浴场做兼职?
要知道,90年代的浴场服务比较单一,年轻女性在里面做兼职工作是比较尴尬的,从艾莹更衣柜里的化妆品,也能看出编剧想暗示的工作性质。
明明可以当体面的老师,为何要化名做容易被歧视的兼职?浴场经理已经给过答案,艾莹很“缺钱”,她“消失”前未领工资,也是警方怀疑遇害的关键线索。
为什么缺钱到要做敏感职业的地步,这个答案埋在警方与闫春生前领导的沟通中,因为不擅长交际,杀猪匠闫春生成为第一波下岗人员。
90年代,下岗,夫妻……这些元素合在一起,与当年一个现象相当接近:为了生存,那个时代出现不少亲自送妻子到歌舞厅兼职养家的丈夫,艾莹,会不会也是家庭生存的“牺牲品”?
一个悲剧人物的绝望反击
结合埋在细节里的线索,可以发现一个更残酷的真相,长期被家暴的艾莹,或许出于暴力恐吓,或许出于“不能生育”的压力,在丈夫下岗后被迫做兼职养家。
因为兼职意外怀孕后艾莹才知道真正不能生育的是丈夫闫春生,但对方不仅没有感到内疚,反而因妻子怀孕再次失控,对她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暴力。
多年的伤害,丈夫的欺骗以及自己充满讽刺的牺牲,让艾莹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她用最绝望的方式,反击了悲剧的人生,整个案件,都相当让人唏嘘。
观众之所以觉得难以理解,是因为编剧在这个案件的刻画上很克制,关键线索基本上都是通过埋伏笔的方式给出,杀人动机与过程,给出了留白。
如此一来,观众直观看到的是两重反转的家暴反杀案,具体内容却需要结合前面信息来理解,没注意到细节暗示的观众,便容易忽视这些内容。
把线索埋在细节不直接公开的手法,一方面应该是为了引发观众深挖信息,得到推理的烧脑体验;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规避时代决定的“代沟”。
比如艾莹案算是杀人还是防卫过当?
这些东西因为时代的进步可能存在不同的答案,若按现在的标准刻画,观众会觉得与时代背景不符,但如实呈现,又可能会与当下的价值导向不符。
或许是出于这些原因,编剧没有让警方给这个案件做一个清楚的复盘,但充足的细节仍能给观众一个完整又复杂的案件,只等大家慢慢咀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