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拿下4亿票房的《孤注一掷》,怎么还被骂了?
2023-08-10 08:19:39来源:腾讯网
点映拿下4亿票房的《孤注一掷》,怎么还被骂了?
今年暑期档最大黑马出现了,点映拿下4亿票房,破影史单日点映票房最高纪录,甚至一度背上“恶性竞争”的名号。它就是让王传君被建议严查、让金晨上演“美女荷官,在线发牌”的《孤注一掷》。
(资料图)
电影跳开了以任何参演明星为流量号召,纯靠“电信诈骗”话题的天然吸引力。
由于市场呼声大,观众热情高,迫于多方原因,在首映内卷了一波的《孤注一掷》宣布由原本的8月11日上映提档至8月8日。
豆瓣开分7.2,有人激动打出五星:
“这部电影的出现恰逢其时。”
“尺度终于放开了,为中国电影高兴。”
“每个人入局的理由都有引人深省的部分,还能被普法,挺有意义的。”
有人留下一、二星吐槽:
“所谓的诈骗电影本身就是个诈骗。”
“太多的外壳电影,只是未来那点热点而拍,浮于表面,毫无深度。”
“精彩的全在抖音预告了,预告片是类型片,正片是宣传片。”
接下来,扒姐就来聊一聊,这部颇受争议的电影《孤注一掷》。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当利润达到100%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200%时,他们就敢于冒上断头台的危险;而当利润达到300%,他们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远藏在缅北的电商诈骗就是这样一个“行业”,风险比贩毒小,利润比贩毒高。
2022年,中国遭遇网络电信诈骗总金额超过2万亿,同年,我国的国防开支预算也仅1.5亿左右。《孤注一掷》要讲的正是这两年高居不下的反诈话题,取材自全国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
电影呈现了境外网络诈骗严谨有序的产业链,不仅分工明确,更是诈骗套路环环相扣。每一个新成员的到来,一边暴力践踏其尊严,一边好言相劝疯狂洗脑。
电影中就呈现了陆经理号召全员喊口号环节:“想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钱冲;拼一次富三代,拼命才能不失败;今天睡地板,明天当老板。”
充分体现了境外诈骗工厂的“经营之道”:“致富饼管饱,成功学洗脑,打断腿防跑”。
故事并不复杂,没有巨大悬念更没有惊人反转。无论是寻找高薪工作的程序员潘生,还是受诱惑而心生贪念的安娜,亦或者明明有大好前途却沦为赌狗而跳楼的阿天。
电影呈现了“被害者”的一体多面,也传达了一个逻辑,被骗的人从来不是因为“傻”,防诈宣传反反复复,但上当的人依旧不计其数。
《孤注一掷》不只讲坏人有多坏,更是讲人性,讲人心。安娜的贪心,阿天的不甘心......都是将他们推至深渊的助力。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百分之八十的惊艳来自于王传君,当一个坏人角色立住了,故事也就立住了。王传君饰演的陆经理,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油(嘴角邪魅一笑,细节拿捏)
如果说,小头目阿才是直来直去的暴虐,只能算得上初级坏人。陆经理则有一种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练,更狠更残忍,但却又不会表露于形,表面笑嘻嘻,戴着眼镜一副斯文的背后却是真正的狠辣。阿才拿枪吓人,而陆经理拿枪杀人。
犹记得明明算是“大功臣”的安娜被陆经理按头要求跪下服务的场景,嘴里说着“乖,听话”,语气和行为上却是不可抗拒的压迫感。
而主演张艺兴和金晨,在电影上映前算是质疑比较大的存在,总体来看电影中的表现超出预期。虽为配角的周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出戏,把男朋友去世的悲演出了一种直白的恨。相对来看,两位反派就会出彩很多。
【2】
点映几乎座无虚席,观众抢票的热情持续高涨。有业内人士预测,《孤注一郑》或有望成为今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黑马,甚至可能打破中国电影票房的天花板。
而《孤注一掷》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得益于“题材红利”。甚至,以境外诈骗题材展开的《孤注一掷》,算得上是一个命题作为。恰逢今夏,河南女记者卧底缅甸120天冒死记录了罪恶的真相,用“0赎金”完成了一场拯救。
反诈二字,是近年来的重点话题,警方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正因为电信诈骗的伤害之深。
而以境外网络诈骗为主题的国产片,《孤注一掷》是第一部。它很“难得”,但它又明显的还不够尖锐,甚至有一种被磨平棱角的感受,与真实的残酷相比,它显得更加“温和”。
电影比新闻片拍得“好看”,《孤注一掷》的话题内容大于故事深度,但真相远比电影黑暗残忍。
一方面,潘生没有靠自己逃出困境,但安娜却因为爱情/美貌获救。凶神恶煞的阿才把安娜放走了,故事被披上浪漫的纯爱嫁衣,剧情走向就开始过于“童话”和主角光环了。
不是每一个被骗(绑)的女孩都能期待一个恋爱脑的阿才去“拯救”。相信善良的人性是好事,但作为一部反诈电影,去展现人性至恶才能有破釜沉舟之效。
另一方面,电影的后半段俨然一副”反诈“宣传现场。几位主角就这么在全场瞩目之下吐露心得,甚至有点光芒效应。这种电影呈现方式在我个人看来较为“偷懒”,以台词敦敦教导不如以叙事深入人心,电影的优势被缩小了。
而前半部分就会精彩很多。无论是一个“荷官”对应上万名赌徒的视觉呈现。还是阿天跳楼时的突然失声,周遭的嘈杂都吞噬了,这安静震耳欲聋。
这种精彩并没能续上,经历了删减和迫于无奈的“必要省略”,后半段愈发松懈后劲不足。但题材新,话题热,以及电影所体现的深刻的警示作用都推动着它成为爆款。
还是那句话,电影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有必要一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