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杜琪峰柏林电影节一席话,香港电影人的“脸”都不要了

2023-02-18 07:55:40来源:腾讯网

文|令狐伯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柏林电影节要举办了,这一届对于中国影迷来讲倒是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首先就是有大量华语电影入围了,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奖项。另一个就是评审有大家熟悉的香港大导演杜琪峰。

16日正式开幕的发言会上面,有两段内容还是相当尖锐的。

一段是说全世界的电影都在变差,自己以前那个看电影的世界在渐渐消失,不再是自己以前的世界了。

另一段是外国记者问:“对你而言,电影为何如此重要,是什么让电影变得特别,让电影能够长存下去?”。杜琪峰回答非常的敏感,直接和现实层面某些事情挂钩,这里就不明说,直接放图片吧。

杜琪峰发言很契合某些香港电影人的观念,我们先不讲政敏感的话题,单独就香港电影衰落跟内地没什么关系。相反如果不是内地市场崛起,大量香港电影人可能早就退了。

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也没有在内地上映?那时香港电影人可是看不上内地市场,香港电影不一样繁荣?怎么现在却把香港电影没落说成是内地的问题了。

像上映票房不行的《风再起时》,导演翁子光前作《踏血寻梅》就没有在内地上映,投资也不太高,在金像奖拿了好几个奖项。杜琪峰自己在会上说他的电影投资不高,那你怎么不拍电影了呢?

内地观众正在为《流浪地球2》《三体》用科幻展望未来,你看赶上车的刘德华观众有不喜欢他吗?香港电影《风再起时》《天龙八部之乔峰传》不是没有优点,但题材陈旧不堪,演员还是那帮人。

2023年春节档过后,我相信哪怕对于香港电影情怀再厚的观众,也会发现香港电影衰落得太快了,甚至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还要快。

香港电影为何衰落?演员后继无人,人才青黄不接不是主要原因

我一直告诉大家演员全是那几个老人,再到导演、编剧等人才青黄不接等确实是原因之一,但从来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一个,经济衰落,市场不行了,地位就保不住了,这一点延伸下去最重要有两个。

第一点是香港市场太小撑不起,也就没法支撑影视工业革命,近现代工业升级真就是降维打击的。

香港电影有过工业化,但不是现在的这种电影工业化。邵氏电影公司这种大电影片场,整个邵氏影城都是布景,各种年代布景,衣物道具等都有各个有专门的部门管理,道具有道具部门,化妆有化妆部门,剪辑有剪辑部门,电影内的道具又道具组根据需求去道具部门领用,邵氏演员也住在片场外的集体宿舍,也可以外住,薪水是按月领取工资。

这也是邵氏乃TVB至今都令人诟病的敌方,压榨艺人,工资低于其他电影公司,除非成了那种特别大的腕才有机会可以跟邵氏管理层讨价还价,还有特别令人诟病的卖身契合同,合同是没有到期时间的,解约十分困难,有些还得赔邵氏钱。

所以,后面很多出走的邵氏电影人都明着暗着讥讽过合同问题,比如许冠文的《卖身契》,王羽在台湾拍的《独臂》系列,里面大部分反派名字就是邵老六,邵老六就是邵逸夫的诨号,邵逸夫在邵氏家族行六,坊间很多人就叫他邵老六,因为合同问题王羽还搞了个特别大的事情,把档案室的保险库撬开拿走了自己的合同,还顺便放了把把档案室付之一炬连着大批演职人员的合同全烧了。

有不少出彩的邵氏演员最后都落了个无钱无人的凄凉下场,狄龙当时要不是《英雄本色》再次大火下场可能不好受,被邵氏解约之后,十多年的演艺经历落个钱袋空空。这个合同问题不只压榨艺人还压榨导演。

李翰祥在自己写的《三十年细说从头》里面戏谑过好几次和邵氏的合同还有方逸华的情况,按照李翰祥导演文章里面的说法,邵氏开始压榨演艺人员和极限压缩电影成本全部是从方逸华升任邵氏管理层开始,后面邹文怀和许冠文的出走都和这些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邹文怀当年是和邵逸夫一起打天下的人。

结果出走前想和邵逸夫商量商量好聚好散,结果连面都没见到,就被逼的出走,自此和邵逸夫势同水火,创立嘉禾和邵氏打对台)化妆间可以同时满足几部戏的全部演员的妆造,当年香港电影人和日方很多电影人交情不浅,邵氏有几部大场面的戏份,特效均找来日方专业团队来负责。

比较典型的就是《猩猩王》,李翰祥在文章里面的说法猩猩王皮套里面的皮套演员是袁和平。邵氏这种大片场制度就是一种流水线,同时能出很多剧本,很多演员当时是几部戏来回串场,甚至不用出片场,换个衣服妆造换个布景就接着演。

这也导致邵氏电影出片速度十分之快,从开机到成片,可能一星期都用不到,剪辑也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导演甚至可以不用经手,只管拍戏,香港电影巅峰时代玩的还是这套工业模式,只是公司多一些,情况复杂一些,杜琪峰和银河映像玩的也是这一套。

审美差,技术落后,态度还傲慢?香港电影输得并不冤

2000年后香港电影衰落了,就找到内地投资,内地平台,内地官方背书。内地市场给机会了,结果除了林超贤,徐克等少数导演,绝大多数电影人都是想只赚钱不想干事的。哪怕是徐克,林超贤所谓的影视工业也是请外国特效公司去做结合,没有想过建立自己全套工业产业链。

2010年后,他们拍了大量不中不洋的古装魔幻烂片,以及王晶那种《澳门风云》系列,再到这些年翻来覆去警匪片炒情怀的作品。

这个完全革新中国影视工业的是吴京,郭帆这种内地青年导演。这种内地新势力对于中国影视工业革新和建立,现在都不止在接港台电影人的班。

你看像张艺谋这种老派内地电影人不行,观众同样是不认的,乐于他们被接班。

第二点是港台文化创作者的审美和格局越来越不行,自然无法跟上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像古装剧《显微镜下的大明》正在热播,这部剧又将中国明朝的服化道,美术审美还原做到一个巅峰。现在的港台创作者是绝对拍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对于华夏传统文化的继承越来差。

大家仔细想想,当内地年轻一代观众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严格要求的时候,结果你港台导演的影视剧要么审美差劲,要么还在整以倭代华那一套。那么内地年轻观众会喜欢看吗?内地年轻观众又凭什么要买单?

我相信不少网友早就发现了,现在不光是古装剧了,这些年只要是港台创作者参与的国产影视剧,普遍审美不行,技术落后,真的是越拍越不好看。

其实还有第三点,那就是港台电影人的创作态度敷衍,还傲慢。影视工业、审美和格局不行,可以说都包含在态度之下。明明你来内地市场拍片,官方给你开绿灯,影视公司高昂的投资,明星等各种资源随便你用,14亿观众的强烈期待。

结果呢?

他们既不愿意了解内地历史发展,又愿意放低姿态去看看内地观众喜欢什么。港台创作者在内地拍作品就有种高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随随便便拍点内地观众就买账。

于是乎,内地观众想看的革命题材的宏大叙事,他能给你拍成黑帮打架。

内地观众想看的精气神带劲的主旋律影视剧,他能给你拍成“珠峰绝恋”。

内地观众想看的真诚,认真又还原的抗击疫情电影,他能给你拍成一哭二闹三喊口号。

内地观众想看服化道还原,美术审美高级,影视工业非常厉害的国产影视剧。他们能给你拍成磨皮抠图五毛特效,拍成以倭代华,甚至拍成“抗日神剧”。

当然,内地文化创作环境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不容否认,2022年陈可辛出走是标志性的事件。港台创作者因为历史环境没那么了解内地环境,这也都是客观事实。这里面就有一个关键点了,那徐克,林超贤,刘德华,甚至质量不行的《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烈火英雄》等等,内地观众有没有买账呢?

港台电影人现在最大市场是内地,你最大的消费者是内地观众。你不愿意了解内地社会环境,你不愿意了解内地观众,你审美,技术都落后了。

现在是最大的消费者明显不买账了,你态度还那么的傲慢,这是谁给你的勇气?

说实话,我是不太理解一些内地观众的想法,你们因为内地流量经济的乱象严于律己,再到因为香港电影情怀滤镜包容能理解。但这些年港台文娱的溃烂,创作者态度是摆在眼前的,用得着这么卑微?

香港电影衰落20年?2023年春节档后,可能真的快“死了”

大陆市场很多领域世界第一,没有的未来也会是世界第一。港台片也好,韩流也罢,甚至美国好莱坞大片一样,作为真人影视它们就像洪水浪潮,来的快去的也快。

这些作品退潮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内地也做真人影视,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不光美欧中日韩在搞真人影视,印度泰国等很多国家都在搞真人影视,可能你会觉得这能代表什么呢?

中国大陆因为市场大,人口众多,还有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它就会孕育出14亿级别的独特需求的观众,观众自然而然会有独特的文化需求。庞大的市场,激烈的文化需求,这一行竞争更新换代很快,竞争对手替代品很多。

香港电影曾经确实繁荣过(加上台湾娱乐),文化隔阂也没有那么严重。但大家都知道因为历史环境的原因,两岸三地文化反映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2017年后,内地影视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一方面影视剧都在腾飞,不信看春节档的国产影视剧;另一方面现在内地等文娱产业侧重于自己市场,和港台也有交集,但因为种种原因这几年明显错开生态位。

这就导致以大陆为主的新时代中国流行文化,因为电影限制严重和平台原因,再加上“疫情”三年管控严格走出去较少,但国产剧,中国游戏,网络小说,国产动画,短视频等正走向世界,港台反而是个小市场。

最后,这里给大家讲个现实的笑话,港台创作者不是成天抱怨内地市场如何如何?

然而港台娱乐产品最大的买家就是内地市场,创作者发展上限也是内地。海外市场日韩,东南亚和欧美早就成昨日黄花。连港台本土市场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本土片子都没有几部。

像香港电影就去年的《明日战记》,今年的《毒舌大状》双双破纪录(后者大概率要破亿挤进前十),上一个纪录是2016年上映的《寒战2》的6682万港币,票房冠军是《复联4》的2.21亿港币。

这个台湾市场也是一样的,排行榜上全部是外国电影。

也就是说,港台观众自己都不爱看本土电影了,你凭什么还怪内地观众不看。有人说他们都是来内地市场拍片,本地观众不爱看——这不就绕回来了吗!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