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158分钟,她的人设全面崩塌

2022-11-30 17:07:50来源:腾讯网

到了年底颁奖季,好莱坞的各方佳作也纷纷冒了出来,今天就先给大家聊聊“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有望冲击小金人的电影——《塔尔》

“大魔王”饰演的女主塔尔,被誉为当下活跃的传奇,曾与诸多知名作曲家合作,是少数包揽艾美奖、格莱美奖、奥斯卡、托尼奖的奇才之一。


(相关资料图)

不仅如此,塔尔还是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就是与乐团合作录制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完成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业界少有的公开性取向的女性指挥家,塔尔并不在乎身上的多种标签,她甚至坦言,自己并未在工作中遭遇性别偏见。

影片的开场,是一段长达十分钟的采访情节。

处于人们视线焦点的塔尔,对记者的提问应对自如,言谈中引经据典,不时幽默一下,充满了个人魅力。

采访之后,塔尔依旧马不停蹄,先去茱莉亚音乐学院给学生们上“大师课”,再飞回柏林的家中,与同为乐团乐手的妻子团聚。

第二天一早,她亲自送女儿上学,还趁机教训了霸凌女儿的同学。

在排练时,塔尔对每一个音符都要求严苛,带领乐手们将每一处细节调整到完美无瑕。

可以说,塔尔在事业、家庭、个人追求等方面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然而,影片中也多次暗示,这位全球知名的指挥家并非真的完美无瑕。

她对节奏与声音的绝对控制欲,渗入到了生活中,经常毫不客气地对他人发出的噪音声响加以阻止,比如学生抖腿发出的布料摩擦声,助理指挥习惯性按弹簧笔的声音等等。

个人生活方面,塔尔则有多副面孔。

妻子发现她出差带回来一个红色手提包,塔尔谎称是老朋友送的。

但实际上,包的原主人是一位漂亮的女粉丝,两人初次见面就擦出了微妙的火花。

带回家的红色手提包,暗示了塔尔曾与粉丝有更加亲密的互动。

在选择写真拍摄参考时,塔尔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的深色头发女性陪伴,两人当时赤着脚、穿着便服,不约而同选中了同一张唱片。

而这位年轻女性,就是塔尔的助理弗兰切丝卡。

随着之后情节的展开,塔尔最真实的一面被揭露出来——她在公众场合展露出的才华横溢与专业态度只是表象,本性其实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她看中了乐团新来的年轻大提琴手奥尔佳的美色,决定动用手中的权力让她上位。

塔尔不仅把奥尔佳最擅长的乐曲纳入到表演曲目,而且冠冕堂皇地让乐团最资深的大提琴手负责挑选独奏人选,变相剥夺了对方独奏的机会。

这场看似公正的选拔,最终也在塔尔的暗箱操作下变成了满足她个人需求的表演,奥尔佳轻松拿下了独奏的位置。

不仅如此,塔尔还强行调离了年迈的助理指挥,对助理弗兰切丝卡暗示她有机会接任。但之后却又以“经验尚浅”为理由,让助理空欢喜一场,导致助理一气之下直接裸辞。

而塔尔身上最大的“黑点”,与一个叫克里斯塔·泰勒的女孩有关,她曾经是塔尔门下最有潜力的门徒。

影片没有直接展示塔尔与她的过往,只告诉观众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克里斯塔经常给塔尔发来充满负面情绪的邮件,每次塔尔都让助理直接删除。

实际上,塔尔为了甩掉克里斯塔的纠缠,拒绝为她写导师推荐信,并且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地位,向各大乐团发送克里斯塔无法胜任的消息,这等同于葬送了克里斯塔的前途。

塔尔的这种单方面拒绝沟通、利用权力进行打压的行为,让克里斯塔越来越绝望,最终用自杀的方式做了结。

事件爆出后,塔尔深陷潜规则丑闻。

被她逼走的助理弗兰切丝卡,则趁机联系了克里斯塔的家人。

很快,就有媒体爆料塔尔曾多次假借提携之名,诱奸多名年轻女性,动用权力毁掉不顺从的学生的前途。

几乎是一瞬间,塔尔身败名裂。

她的资助人终止了以后的合作,乐团门口挤满了游行示威的人群,就连她上课时打断男学生抖腿的事,都被恶意剪辑歪曲成性骚扰短视频,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鉴于以上种种,乐团也决定雪藏塔尔,不再让她出席那场最关键的录制表演。

但此刻的塔尔,完全无法接受权力、地位被架空的事实,在表演开场后冲进场将顶替自己的指挥家痛打一顿……

影片结尾,被种种丑闻缠身的塔尔,无法再在欧洲古典乐圈立足,只身前往东南亚寻找工作机会。

讽刺的是,她再次站上指挥台时,台下是一众身穿cos服装的游戏迷,认真欣赏塔尔指挥的电子游戏配乐……

从情节来看,《塔尔》像是一部性转版的“韦恩斯坦倒台记”,讲述一位在业界颇具名望的专业人士,如何被丑闻缠身最终销声匿迹的故事。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部讲述性别剥削的电影,电影巧妙的地方在于导演把主角塑造为女性指挥家——一位在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占据首席地位的女性。

塔尔从未认为性别是职业的绊脚石,或者说,她从不在意自己的性别。

她专门定制能够遮住臀部曲线的西装,在工作中坚持己见,肢体语言透着“阿尔法男性”的张力。

更有甚者,她在教训霸凌女儿的同学时,开口就说“我是她的父亲”——

她需要全方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气场强大、无懈可击之人,只不过这些外在表现,恰巧与男性有关。

塔尔在职场中的打压与纵容,表露出的欲望与贪婪,其实都是权力驱使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妻子批评道——除了对女儿,她的任何人际关系都带交易性质。

在此基础上,影片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深层的主题。导演在158分钟的故事里,其实铺陈了当下美国大肆盛行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也许你曾经看过这样的新闻——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因为一篇转发评论的推文,被网友认定为歧视跨性别者,遭到疯狂的口诛笔伐,几位主演纷纷与她划清界限,粉丝更是声称将她“踢出哈利·波特的世界”。

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的老牌劲旅华盛顿红皮队,因为队名“redskin”涉嫌歧视美国原住民,决定换掉这个使用了87年、本意为致敬当时印第安人主教练的队名。

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佳人》因为涉嫌种族歧视、美化奴隶制,曾遭遇过一段时间的下架处理。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我们古典乐的启蒙作品《猫和老鼠》。

以上三条新闻,就是“取消文化”的典型案例,它指的是人们对“有问题”的公众人物、企业、团体进行的自发抵制行为,致使其社会性死亡,丧失原来的影响力。“有问题”通常是涉及了犯罪、种族歧视、历史争议等。

这种抵制行为最初只针对个人,后来慢慢辐射到与个体相关的文艺作品,发起抵制的主要人群是社交活动频繁的年轻人。

《塔尔》里就有这样一处情节,塔尔的课堂上,那个抖腿的男生拒绝指挥巴赫的作品,理由是作为有色人种,无法接受“厌女的巴赫”及其作品。

塔尔对此并不认同,反而把男生叫到身边,亲自为他弹奏巴赫的作品,带他欣赏、分析。结果那个男生依旧表示拒绝。

塔尔此时并没有放弃,反而用一种更加激进的方式引导这个男生——如果用你的评价体系的话,你将来成为职业指挥家,演绎白人女作曲家的作品时,你觉得(你的肤色)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呢?

没想到这话激怒了男生,痛骂塔尔后愤然翘课。

这段情节其实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取消文化的一体两面

表面上它似乎是政治正确的,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趋利避害,淘汰那些时代的垃圾;但实际上,这样的观点一旦上升到非此即彼的极端阶段,那些叫嚣“取消”的人,最终也会成为被“取消”的目标。

而这样的矛盾陷阱,连塔尔这样的精英也无法避免。

课堂上,她斥责学生不应因为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连坐作品,但与前辈聊天时,她又忍不住吐槽哲学家叔本华虽然睿智,但也有足以被“取消”的人生黑点。

这就让我想到,最近几年娱乐圈“明星塌房,作品连坐”的现象,塌房似乎只需要一个黑料,便可以让大厦倾塌。

但每当有明星因为违法、失德行为而被口诛笔伐,网友们下一秒便会开始担心与之相关的作品,下架、雪藏,AI换脸后重新上架的操作,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违法、失德的明星再无生存之路,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被他们牵连的其他演员和创作者,却无故白费了一番心血。

这样的问题,该又如何解决呢?

标签: 柏林爱乐乐团 克里斯塔·泰勒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