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邵氏与嘉禾,李小龙和成龙,究竟是谁改变了香港电影?

2022-12-06 17:14:23来源:腾讯网

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乱,许多电影人到港台避难。

这种开枝散叶的模式,也让港台电影迅速崛起,几十年间一直都是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


(资料图片)

尤其是到了60年代,香港电影逐渐走向繁荣,各大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

由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演变而来的邵氏电影也在这一时期称雄香港电影,与电懋争得面红耳赤。

但1964年电懋影业包括董事长在内的57位高管,因飞机失事全部罹难,一下子失去了竞争力,邵氏由此一家独大。

在邵氏大厂制度的管理下,培养出不少大导演。

李翰祥是邵氏早期为数不多的大导演,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文化底蕴,让他的电影兼具艺术与商业。

如1960年的《倩女幽魂》,电影从头到尾都透着“古朴”二字,即使是棚拍,场景也古香古色,再辅以文言文式的台词,古人怪力乱神的故事扑面而来。

构图的绘画性更是让角色仿佛于画中游,还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让蒲松龄《聂小倩》的故事成了高雅的艺术,而非附庸风雅。

只是好景不长,李翰祥与邵氏的矛盾不可调节,于1963年脱离邵氏,远赴台湾拍片。

但李翰祥为邵氏留下了另一位大导演胡金铨,然而邵氏大工厂的管理制度终究容不下长时间打磨一部电影的大师。

胡金铨为邵氏拍了开启香港电影新派武侠潮流的《大醉侠》,却因不具娱乐性被邵逸夫否定,跟随好友李翰祥的脚步,也去了台湾。

现在来看,胡金铨的《大醉侠》在华语武侠影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大醉侠》的上映让武侠片从之前的插科打诨的爆米花片晋升为艺术片,为新派武侠的流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大醉侠》还一改邵氏武侠片单调镜头的毛病,也就是经典的邵氏推拉镜头,但胡金铨让摄影机参与叙事,有了以往邵氏电影中少见的镜头语言。

《大醉侠》最大的贡献则是剪辑与动作指导。

片中多个短镜头拼接,蒙太奇剪辑都使得动作变得快速凌厉,观赏性上了一个档次。

同时《大醉侠》促进了武术指导这一行当的专业化,让一招一式的硬桥硬马转向更加漂亮、有型、安全的动作指导,香港动作片走向了另一个阶段。

第二年胡金铨又拍出了火遍全亚洲的《龙门客栈》,《侠女》又让他成为第一位在戛纳获大奖的华语电影导演,邵氏因一念之差错失了一位大师。

但邵氏的好运并没有因此终止,走了李翰祥,有了胡金铨,走了胡金铨,来了张彻。

1967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上映,编剧倪匡融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但并没有影响观众的观影热潮,一举成为邵氏首部百万票房电影。

张彻与与胡金铨一后一前开启了新派武侠,也让他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成为潮流,开启了香港电影以王羽、狄龙、姜大卫为主的男色时代。

有了张彻,此时的邵氏与左派电影公司凤凰、长城一起撑起了香港国语片的天下,让粤语片几无生存的空间。

那时的香港电影观众大都是第一代移民过去的大陆人,他们日常交流用的还是国语,并没有使用粤语的环境,所以70年代以前的香港电影基本都是讲国语。

但随着他们的下一代长大,与香港当地居民的相处,从小被粤语耳濡目染,粤语便慢慢成为主流。

再加上1973年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的大卖,让本土俚语大放异彩,观众被逗的捧腹大笑,粤语片再次被重视。

还有许冠文兄弟以粤语为主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片屡破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让粤语残片终不再是小众,香港电影讲粤语也被沿用至今。

由此可知,七十年代,对于香港电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节点。

因为一个人和一家电影公司出现了,他们分别是李小龙与嘉禾,携手让香港电影进入到一个新纪元。

彼时刚刚成立的嘉禾没有自己的院线,根本无力同邵氏抗衡,在勉力维持的窘境下,李小龙用四部电影扭转了这一格局。

李小龙的电影堪称功夫教科书,《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中无任何镜头剪辑的对决,动作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李小龙的辉煌如流星闪烁,但是他的出现让功夫片取代了武侠片,成为香港电影最受欢迎的片种。

刘家良、洪金宝、袁和平、成龙,香港电影最负盛名的四大班,在李小龙之后,他们一起让功夫片变得光彩照人。

虽然功夫片的故事是老套的傻小子闯荡江湖拜师学艺后成功复仇,但这种套路融进了不少设计和小聪明,以及奇技淫巧和硬桥硬马的功夫。

观众对此还未厌烦,依旧为大饱眼福而喝彩,《少林三十六房》《杂家小子》《少林搭棚大师》等片仍然是市场上的热卖作品。

1978年,成龙的横空出世终结了功夫片各自为主的局面。

他与袁和平合作了《蛇形刁手》,其中幽默逗趣的武打设计让观众眼前一亮,功夫喜剧这种类型从此登堂入室,成龙也因此尝到了走红的滋味。

到了《醉拳》,动作搞笑升级,语言逗趣增加,还多了剧情反转式幽默,片尾的醉八仙更是神来之笔,功夫喜剧这个概念自此流行。

功夫喜剧成为当时的主流,也造就了香港电影不断革新的80年代。

成龙加盟嘉禾后第一部自导自编自演的《师弟出马》,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千万的影片。

洪金宝的《鬼打鬼》开创了灵幻片这一亚类型。

片中的故事精妙绝伦、妙趣横生,既有恰到好处的恐怖,又有猎奇心理的术法,还有耳目一新的类型片,简直是观众的福音。

在《僵尸家族》中,林正英说过这么一句台词:

“我师祖洪金宝,早年深入阴府搞到鬼打鬼,现在回到人间实行人吓人,去年捉到了只僵尸先生,至于在下我,大名林正英。”

由林正英的这句话可知洪金宝在灵幻功夫片中的非凡位置,由他主导的“鬼打鬼”系列让香港电影娱乐片又有了新的类型。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新浪潮也开始席卷整个香港。

cult片是很多大导演练手的作品,因为成本低,制作简单,票房有可能会高。

香港新浪潮中的徐克、许鞍华和余允抗等人,他们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都是cult片。

他们早期的cult片有很多电影技法,有时候还是技法的大融合,在剪辑方式、剧本结构、哲学思想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深远。

如余允抗的《凶榜》在当时有不少开创性。

一改香港恐怖片穷街陋巷,民俗鬼怪的吓人套路,走向了城市怪谈和精神疾病的新类型,也让开放式结局蔚然成风。

徐克的混乱三部曲《蝶变》《第一类型危险》《地狱无门》。

片中各类元素混合,剪辑方法革新,叙事方式不传统,表现手法有突破,这些特质在徐克后来的电影里都有。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等,都是在武侠类型中添加了cult元素,对武侠的解构方式偏向于后现代主义风格,对当时的香港电影有明显的颠覆作用。

只是这三部电影的票房不理想,而投资人吴思远之所以还让徐克拍,是因为成本确实不高,产出还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部电影成就了徐克。

而许鞍华比徐克幸运,给胡金铨做助理的她在1980年推出了处女作《疯劫》。

这部电影也是一部cult味十足并且是类型元素大糅合的电影,但是上映后票房不俗。

于是萧芳芳请许鞍华拍了一部《撞到正》,这片一改香港以前恐怖片的穷街陋巷的套路,也影响了后来林正英主演的《人吓鬼》。

现在来看,许鞍华都在拍文艺片,似乎与恐怖片不搭,但是许鞍华在《疯劫》中的剧本结构、自我解构等方法都沿用了下来。

80年代这种人才鼎盛的盛世催生了新艺城的诞生。

他们的创业作《滑稽时代》由彼时还在嘉禾就业的吴宇森执导,票房大卖让老板石天、麦嘉、黄百鸣对此十分满意。

之后新艺城七怪麦嘉、石天、黄百鸣、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的合体,让香港电影在喜剧这一领域不再停滞不前。

武侠+喜剧、功夫+喜剧、时装+喜剧、科技+喜剧、社会+喜剧,新艺城使得喜剧+不再拘泥于形式,讽刺时弊,笑中带泪,蕴藏哲理。

在香港电影如火如荼的时候,台湾电影也没有闲着。

侯孝贤、杨德昌等人推动了台湾新电影的到来,他们的电影都带有对世界、对社会的审视。

杨德昌的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兼具现实主义的写实风与人文主义的自由平等、自我价值的实现。

侯孝贤电影中长镜头、空镜与固定机位,以一种高度写实的影像风格进行沉静而漫长的凝视,突显客观、冷静的哲学思想。

他们在技法、思想、格局上、写实风格与笔触情趣上一起革新着台湾电影过去老旧、沉闷、虚假的套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不过,相较于工业化,台湾电影还是逊色于香港电影。

1986年《英雄本色》问世,周润发一炮而红,次年周润发上映了11部电影,累计票房近2亿。

当时香港电影年度总票房才7亿,而且这11部电影中,有5部电影进了年度前十,不乏《监狱风云》《秋天的童话》这类创新之作。

同年,徐克监制的《倩女幽魂》,带火了以人鬼情未了为主的鬼片的盛行。

《倩女幽魂》系列丰富了香港电影的类型,可香港电影市场依旧是周润发和成龙的龙虎斗。

1988年和1989年,周润发在年度票房榜上压着成龙一头,《八星抱喜》和《赌神》打败了《警察故事续集》与《奇迹》。

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也让香港电影首开赌片潮流,王晶并不是第一个拍赌片的导演,但他和周润发的合作让赌片大行其道。

片中眼花缭乱的赌技、俊男靓女的搭配、难以复制的配乐、东山再起的设定,都成了后来赌片的固定公式,周星驰也得益于赌片的流行而大红。

《赌圣》一出,4000多万票房,不仅成就了周星驰,也让香港电影顺利进入90年代,延续了“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风格。

90年代是双周一成一李的时代,也是港味最为明显的阶段,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将香港电影中的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如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火了之后,单李连杰主演的同类型作品至少有6部之多,而且李连杰也成为了宗师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

周星驰的赌片系列、鹿鼎记系列、逃学威龙系列,也跟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一样,但凡能买票房,就要一拍到底,直至观众开始摒弃。

令人可惜的是,香港电影在90年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成龙、周润发、李连杰远走好莱坞,周星驰拍片数量减少,人才进一步流失与断层。

再加上内地经济的崛起,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以及影视技术的发展,香港电影跟不上时代,只剩下了警匪片还在艰难度日。

不过,香港电影并没有就此没落。

他们的拍摄理念随着一批导演北上被带到了内地导演当中,让内地电影开花结果,重现了当年的辉煌。

华语电影从来没有派别之分,不论是内地电影、香港电影,还是台湾电影,都是师出同门,只有齐心协力才能百花齐放。

标签: 香港电影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