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明星 > 正文

14亿人,8大音乐院校,华语乐坛为何成了下一个“国足”?

2022-12-07 07:04:23来源:腾讯网

文|令狐伯光

2022年马上就要过完了,今年因为“疫情”关系国内流行文化领域遭遇到的打击非常严重。其它方面就不提了,今天还是分析一下华语音乐吧。今年的华语音乐其实挺有意思,说热闹也挺热闹的,说不行也不行。

说热闹就是大家口口声声骂现在的华语乐坛不行,怀念以前的华语乐坛。结果今年很多老牌音乐人都发了新专辑,包括周杰伦、邓紫棋、汪峰、薛之谦等等,张艺兴,陈奕迅,林俊杰等也发过新歌。


(相关资料图)

但是这个成绩嘛倒也不是说完全不行,汪峰,薛之谦新专辑的成绩就差一些。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邓紫棋的《启示录》刚发时还是挺热闹的,人气,热搜,讨论度等等都不错,但是你看现在过去还不到半年。

别说像他们以前专辑一首歌曲大街小巷播放几个月,你去现在音乐排行榜上都没上榜。

而今年爆红的短视频神曲也都少了,而且往年搞得热火朝天的音乐综艺,有没有发现今年也不行。至少捧新人方面严重不行,结果全是什么《浪姐3》捧点王心凌,《时光音乐会》《声生不息》捧港台歌手,全部都在炒冷饭。

华语乐坛不行的原因我个人写过很多遍了,不过之前都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写的。这次从另一个根本原因写一下,那就是基础。

没有周杰伦就不行了?华语乐坛的衰落,从来不在于周杰伦

华语音乐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了唱片时代崩盘,在新的数字音乐时代,再到短视频时代把音乐传播形式改变了。现在主流普通观众是快消的短视频神曲,网络电视年轻观众主流是娱乐综艺,各种电视节目的偶像明星。

一是成熟音乐产业链很重要,周杰伦和现在的华语乐坛是两个时代

周杰伦处在港台唱片时代的尾巴,唱片时代听歌的也只是一部分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就是初中生-大学生为主,这部分群体消费力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唱片公司推出新人,推出新歌曲,也主要针对这批人。

工作以后娱乐方式多了,加上事务繁忙,没有精力没有意愿没有动力在听歌上花功夫,往往是一些延续性的习惯,比如以前听谁的歌,后面继续听谁的歌,或听类似的歌曲。

809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进入内地时上一辈也是不习惯的,她们已经习惯了适合舞台表现的主旋律歌曲,认为港台歌曲就是情情爱爱靡靡之音。大多数人的音乐喜好会在十几岁二十几岁就形成固定了。

所以,唱片公司会自动忽略这些观众的需求,反正购买力不强。

现在则是人人一部智能手机,原来听唱片的这批人变成了少数派,所以不适应了,他们瞧不起的歌曲真的有人在听,只不过不是自己这一批人,比如自己的上一辈,比如自己的下一辈,比如那些普普通通的底层人民。

歌曲口味的变化实际上是时代的演化,从晚会歌曲到唱片再到网络歌曲,听歌渠道的变化对歌曲风格影响很大。唱片需要收听者实在掏出钱来,对歌曲风格、质量甚至曲目、曲长都有很高的要求。

现在到了网络和短视频时代,歌曲挣钱不是主要目的,要的是旋律、抓耳有辨识度和传唱度,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人的注意力,要的是爆款,然后再通过带货、广告等方式收回成本,歌曲的质量反而退居其次

音乐公司首先追求的仍然是商业性,他们会研究从谁身上能赚到钱。

很遗憾,越挑剔的听众越难伺候,消费越理性,在他们身上赚钱很不容易。任何歌曲都是要赚钱的,只是赚钱的方式不同,有些歌手靠卖歌收益,想听我的歌就得购买;有些人则宁愿免费转播,只要打响名气,靠商业演出等其它方式也可获得收益。

二是根中国还没有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水平还不够,接受艺术教育水平不够。

国内大众平均音乐素养太低了,那些听华语独立音乐的都知道。当下国内独立音乐,论音乐风格,音乐水准,音乐艺术比以前丰富了十倍不止。但是真正优秀的音乐没有人听,根本火不了。

普通观众在看短视频,年轻观众在追逐唱跳偶像,8090后群体疯狂在怀旧。

国内文化艺术的环境太差了,说实在话,要照顾大众听感和音乐本身是有冲突的。音乐人更能注意到普通人注意不到的地方,比如音乐的层次感,各个声部,和声和乐器编排都在干什么,这首歌这部分用了什么技巧,和弦之间是怎样连接的等等。

我听到优秀的曲子会很爽很有满足感,短视频神曲一秒都听不下去。音乐没有贵贱,但是有高低优劣,只是有音乐基础的人比普通人能从更多的方面去欣赏音乐。普通人对音乐的理解就是一耳朵听下去好听就是好歌,但是这其实对音乐来说很不公平。

真正对于音乐有一定鉴赏力的听众,想必一定更懂得理论基础,理念创新,以及技术进步这三位一体的重要性。

大家以为欧美还有日本音乐为何强?一个就是背后有成熟完善的音乐工业产业,另一个就是有支持音乐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持续发展的音乐理论基础,不然人家音乐产业为何那么强大?

这绝不是单凭某个音乐人,某个大神能够撑得起来的。

14亿人,8大音乐院校?华语乐坛却出不了下一个“周杰伦”

有些人可能会问我们唱片产业不行了可以理解,但内地人口那么多,更是有8所专业音乐院校,那么这个音乐理论基础不是非常强大吗?为何却出不了下一个周杰伦什么的。

真正音乐学院作曲系出身的学院派所学习的东西,大多都与通俗音乐无关,诸如无调性音乐、微分音乐这样对于常人来说艰深晦涩难以理解的音乐类型。

而他们研究这种音乐很大一方面是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继续拓宽音乐的边界,不断革新产生新的理念,并不是为大众服务。也正如现在的科研项目也并非都是为了投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弦论这样的前沿理论物理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我们生活没用就不去研究它。

流行音乐的定义是不需要通过学习就能表演和欣赏的音乐,着重于它的商业属性表明了这种音乐的门槛很低。但是这不代表对于优秀作品的标准不高,正相反,随着音乐工业体系的不断发展,各类理念应用愈发成熟完善,对于优秀作品的要求和标准是在不断提升的。

有些类型的音乐风格本身就比较偏小众,对于创作者的业务能力和音乐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种音乐在欣赏的时候往往拥有或高或低的门槛,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审美主动性和审美追求,并不能完全做到脍炙人口。

如果您觉得好音乐的评判标准就是脍炙人口,那么现在短视频平台流传的那些网络神曲想必已经足够流行了,但从音乐上来讲毫无可取之处,既无法推动音乐的发展,而且这样的产物本身就是对于市场生态的巨大破坏。

其实学院派出身和火不火的关系,主要还是看音乐产业,也就是所谓的平台原因。

比如内地科班出身的知名流行音乐人有汪峰、王力宏、李泉、汪苏泷等等。现在科班出身,野路子出身的音乐人就更多了,而且不乏像苏紫旭那种产量都不低于周杰伦,音乐水平甚至高于周杰伦的音乐人存在,但是又回到不火那个问题上。

不用忘记周杰伦,王心凌?华语乐坛其实更有趣了

最后,现阶段大多数国内观众在艺术层面水准接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以前因为文化产业属性的不同(唱片时代更容易挑精英,现在就是泥沙俱下),结果就什么牛鬼蛇神都来了。但之前的文化产业其实统一性更强。

像以前提到最火的电视剧动不动火遍大江南北,万人空巷。

如果提到中国科幻,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刘慈欣,因为他最有名。

如果提到华语流行音乐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四大天王,是周杰伦。这不仅仅是与个人能力和作品水准有关,更是由于各种因素而促成的历史地位而导致的。

听众所谓的没有音乐听了,是指没有流行音乐人能够超越周杰伦?还是没有人在流行音乐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呢?如果是前者,那不光现在没有,可能以后也不会有,毕竟不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都无法撼动秦朝大一统的历史地位。

但如果是后者我认为不但有,而且丰富多彩太多了。如果你听独立音乐就知道,近些年来在华语流行音乐的许多领域中都诞生了很多出色的优秀人才,虽然不是那么火,但带领着华语音乐不断向前走还是没问题的。

如果您想听脍炙人口的歌,现在可以说满大街都是;如果你想听好歌,那么就需要不断的认识和了解,丰富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审美,这样你才能拥有分辨和发掘优秀作品的能力,否则你只能活在信息茧房里。

华语乐坛真的不止周杰伦,不止以前的情怀音乐,不止唱跳偶像和短视频神曲。

标签: 华语乐坛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